产后出血的预防及处理的评论

来源: 助产士网        浏览量:1905

分享到:
0
0

    近期对PPH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美国及周边地区因宫缩乏力的PPH显著增加,成为全世界产科致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4家指南对于这个产科常见并发症在定义、预期、预防和治疗方面有不同的推荐。

    各项指南间的差异在关于PPH定义方面尤为突显,这可能与不能准确估计失血量有关。通过产科、新生儿、助产士的共同努力来量化出血量可能可以提高对出血估计的准确,并有利PPH定义的统一性。我们还需看各大指南的动态变化。例如:ACOG指南提出了有关早期产后出血的定义:累计失血1000ml或产后(包括产时)24h内出血伴发低血容量症状/体征者。结合WHOPPH的定义(分娩后24h内出血>500mL),近期国际专家组定义分娩后24h内活动性出血>1000mL为持续产后出血,尽管最初的干预措施包括一线宫缩剂和子宫按摩,但它强调了在预防出血方面的临床识别的重要性。

    各国指南中但凡涉及胎盘位置异常的孕妇均为产后出血高危人群。尽管大多数产后出血不能被提前预测,但我们至少可以了解其高危因素,这样可以合理安排分娩时机,并根据需要转诊至上级医院。值得一提的是,PPH预防的具体策略在ACOG指南中未被提及,但在RANZOGRCOGSOGC的指南中均有被重点强调。然而,所有的指南均建议对此类不可避免的事件需经常进行紧急预演。

    尽管强调孕产妇的安全和产科质量改进,最近的调查显示,美国至少20%的产科单位是没有PPH处理草案的。同样的,尽管严重PPH进行大量输血是有益的,但其仅在RANZOG指南中被明确指出。毫无疑问,未来各国指南均应在最优复苏方面需要进行更新。

    第三产程的积极处理作为PPH的预防策略中被重点推荐,其中强调缩宫素药物的使用问题。近期一项多中心研究(涉及法国5家妇产科医院)指出,第三产程缩宫素的使用可明显减少产后失血量,而脐带牵拉对失血量影响甚小。此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脐带延迟结扎有利于新生儿结局(包括改善长期的铁储备和血红蛋白浓度),且不增加母亲产后出血风险。大量数据表明,对于第三产程的3项干预手段中(缩宫素使用、立即结扎脐带、脐带牵拉),仅仅缩宫素的使用是对PPH的预防有重要作用的。

    缩宫素作为PPH预防的一线药物,其最佳剂量、使用途径和使用时机的相关研究仍在进行中。而那些新药如卡贝缩宫素或氨甲环酸的随机对照试验也在进行,研究重点在于这些药在PPH预防和管理中担任何种角色。

    至于对比药物的治疗与外科的干预,究竟何种方式更有利产后出血的治疗,至今仍缺乏RCT研究。

    我们分析的重点在于4PPH指南中的重点推荐内容,包括定义、高危因素、复苏和药物及外科治疗,存在一定局限性。

    总之,普遍存在的PPH仍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孕产妇死亡和发病的主要原因。基于循证基础上的PPH及管理的改善,再结合各国指南,期望能最好的应用于临床实践工作。

    文章来源:中国母胎医学

热门推荐:

0 条评论

全部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