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激素为最常用传统黄体支持药物,分为肌内注射、局部应用(阴道用药)、口服等剂型。黄体酮注射液可以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价格便宜,应用最为普遍,剂量为 40~100 mg/d 不等。
阴道给予黄体酮与肌肉注射黄体酮进行黄体支持的比较,临床妊娠率和流产率均未见统计学差异,但由于阴道给药子宫内膜首过效应,故阴道给黄体酮对子宫内膜的优化作用更佳。阴道黄体酮胶囊每日需应用三次,黄体酮阴道缓释凝胶是微粒化黄体酮颗粒包裹于交联聚合体(聚卡波非)中,聚卡波非通过氢键结合在阴道上皮细胞表而,缓慢释放给药,每日只需用药 1 次(90 mg)。口服黄体酮在取卵周期应用,结果显示黄体支持作用相对不足,临床结局较差,不推荐单独应用。
诱发排卵后第 3 日、第 6 日和第 9 日用 hCG1 500/2 500 IU,或 1 500 IU 隔天使用,因会增加 OHSS 的风险,现多数已被孕酮取代。
还有研究认为,在 IVF-ET 黄体支持中,应用单剂量 GnRH-a 能够有效地提高妊娠率、种植率和出生率,用法为在常规黄体酮使用的基础上在取卵后第 6 日加用 GnRH-a 0.1 mg。
对于黄体支持药物的用法及用量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和最有力证据,因此还可考虑以上所述药物的联合应用。另外,中药保胎药物的应用也有可能起到黄体支持的作用,但机理尚不清楚。
对于用药的起止时间,目前,孕酮作为黄体支持开始的时间从取卵前至 ET 后 4d 不等。在 IVF 周期中,ET 时高频率的子宫收缩可能影响胚胎定位,干扰着床,降低妊娠率。从赠卵中得出的经验为:ET 前就使用孕酮准备内膜,在移植时保持高浓度的血清孕酮水平对移植有好处,故建议在 ET 前开始使用孕酮行黄体支持。目前推荐取卵后即开始黄体支持,最晚不超过移植日。
建议移植后 12~14 d 如 hCG 化验显示妊娠,继续应用黄体支持至 ET 后 4~6 周行早孕期超声检查,确定宫内妊娠后可考虑逐步减量至妊娠 10~12 周停止黄体支持。目前研究未观察到以上所述黄体支持方案增加子代畸形的发生率。不推荐新鲜周期、自然周期 FET 及自然妊娠患者应用雌激素行黄体支持治疗,除非有明确的使用指征。
文章来源:中国生殖不孕不育网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