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为止,胎盘早剥的诊断仍然是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资料的临床诊断[2]。胎盘早剥的症状和体征受胎盘位置、剥离面积大小、剥离位置的影响,临床表现多样。当出现严重腹痛、阴道出血、胎儿宫内窘迫或胎死宫内等典型的胎盘早剥症状时,诊断并无困难,但母儿已处于危急状态,临床处理十分棘手。而胎盘早剥早期的症状体征均不典型,使临床诊断存在困难。
国外资料将胎盘早剥进行分级[3],有助于更好的描述临床特征。
Ⅰ级:
平均胎盘后方的出血量为150~500 ml,可无临床症状,分娩后检查胎盘后发现,后壁胎盘尤其如此。也可能出现不规律腹痛,临床表现易与先兆早产或临产相混淆,此级虽危害不大,但不除外向Ⅱ级发展的可能,临床处理时应时刻警惕。
Ⅱ级:
有产前出血的临床症状,胎儿存活,平均胎盘后方的出血量为150~500 ml;25%患者出血量>500 ml,此级患者92%有胎心率异常。此级随着剥离面积增大,可出现阴道出血伴不规律腹痛,伴子宫张力高。如临床问诊或查体不仔细,也易诊断为先兆早产或临产,观察期待过程中容易发生胎儿窘迫或胎死宫内。
Ⅲ级:
存在胎儿窘迫,所有的母儿死亡发生在此级。进一步可分为两级,ⅢA级为胎儿窘迫伴母体凝血功能异常,ⅢB级仅表现为胎儿窘迫。症状日趋典型,诊断较为容易。
参考文献:略
文章来源:中华产科急救电子杂志/张晓红 王山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