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

来源: 助产士网        浏览量:3763

分享到:
0
0

     PAT即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症(gestational thrombocytopeniaGT),因其症状温和,母婴结局相对良好又称良性血小板减少症[1]。指妊娠前无血小板减少的病史,妊娠期首次发现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参考范围值(<100×109/L)。抗血小板抗体阴性,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正常。其特点为只发生于妊娠期间,多于妊娠中晚期发病,一般血小板减少的程度轻,妊娠结束后数周症状消失。PAT是妊娠期仅次于妊娠贫血的第二大妊娠血液系统疾病。有超过26 000例孕妇的大样本研究发现,血小板计数< 150 × 109/L者占6.6%~11.6%,血小板计数<100×109/L仅占1%。多数患者没有任何症状和体征,追踪其胎儿、新生儿血小板计数均正常;血常规除血小板减少外余无异常,肝肾功能、凝血功能亦正常;产后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目前,PAT的病因不明,可能与孕期血液稀释,胎盘循环中血小板破坏过多,激素对巨核细胞生成的抑制有关。

 国外有文献报道,PAT患者血小板计数多在70×109/L以上,低于70×109/L者很少[2]。杨晓畅等[3]研究资料显示,PAT占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62.96%,发生率与其他相关文献报道类似。轻度PAT通常不需特殊处理,但需要严格的随访,定期复查凝血相关指标,当发现病情变化则要进行鉴别诊断或者对严重PAT进行治疗。Greenberg[2]报道给予严重PAT的孕妇免疫球蛋白或激素加免疫球蛋白治疗,产后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新生儿血小板计数均正常,新生儿未发现颅内出血及其他出血现象。

 国内报道的PAT患者血小板计数大部分>50×109/L,文献将血小板计数<50×109/L作为剖宫产以及内科处理的指标之一。对大多数PAT的孕妇,血小板减少在产后可以自行恢复正常,故不需要输入血小板。有学者认为,血小板输注的指征应该结合血小板数目和患者的出血倾向综合评估决定,对于血小板减少较严重,血小板<20×109/L以及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可以在分娩当天短时间内输注血小板10~12 U[4]。有学者认为,经阴道分娩时胎儿脑部受阴道挤压,可能增加颅内出血的风险,故主张剖宫产[5]

 另有学者认为,可对血小板<50×109/L的患者施行剖宫产术。但多数学者认为,在严密观察下的PAT孕妇除非有产科指征,应尽量阴道分娩。因为血小板减少的孕妇面临产道损伤和手术切口的出血,阴道分娩较剖宫产损伤小,故为首选,但在分娩过程中,由于血小板数目减少而阴道壁血运丰富,可能加重阴道壁创面的伤口出血、渗血,故产程中应注意防止产程延长或急产,尽量避免手术助产和软产道损伤,仔细检查,彻底止血。

    文章来源:本文刊于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4年第6/余琳

热门推荐:

0 条评论

全部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