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膜腔感染的范畴及高危因素和微生物

来源: 助产士网        浏览量:2477

分享到:
0
0

    羊膜腔感染的范畴

    羊膜腔感染包括4种情况:临床羊膜腔感染、亚临床羊膜腔感染、羊膜腔炎症反应以及单纯的组织病理性绒毛膜羊膜炎。临床羊膜腔感染是由病原菌感染引起,表现为母体发热、脉搏增快、胎心率增快、子宫压痛或阴道分泌物恶臭等感染临床症状,常发生于产程中的羊膜腔感染。亚临床羊膜腔感染是指羊膜腔内病原菌侵入,一般无典型的临床症状,但可以导致胎盘组织上的病理改变和胎儿宫内的炎性反应综合征,导致胎膜早破和早产,可以进一步发展为临床羊膜腔感染。亚临床羊膜腔感染可以是单纯的病原菌的侵入无组织病理改变,也可以是伴有组织病理改变。羊膜腔炎症反应是指羊膜腔内多核中性粒细胞计数超过30/mm3,可以是由病原菌感染引起,也可以由其他原因引起,如胎盘早剥;而组织病理型绒毛膜羊膜炎则是绒毛板和胎膜可见较多的中性粒细胞,可以伴有或不伴有临床感染症状。羊膜腔内感染不完全等同于羊膜腔内炎症反应,临床绒毛膜羊膜炎与组织病理性绒毛膜羊膜炎也不完全一致。有研究发现,90%的胎盘胎膜找到大量白细胞有严重炎症改变的孕妇无临床绒毛膜羊膜炎的表现,组织病理性绒毛膜羊膜炎则与亚临床感染有相关性。临床症状结合病理改变能够诊断绒毛膜羊膜炎,但如果有典型的临床感染症状,无病理支持时也不能否定羊膜腔感染的诊断[4]

    高危因素和微生物

    羊膜腔感染的高危因素有胎膜早破、早产、反复阴道出血、胎膜早破时间过长(破膜时间≥18 h)、产程延长、多次阴道检查、胎粪污染、使用内监护、β溶血性链球菌携带、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宫颈机能不全、宫颈环扎术后、宫颈异常缩短、孕妇免疫力低下、孕妇其他部位的炎症、助孕技术应用、减胎术以及各种产前诊断使用的侵入性操作等,药物滥用者、吸烟者、流动人口等也是临床羊膜腔感染的高危因素。破膜时间12 h以上,羊膜腔感染的风险为RR=5.8, 如果18 h以上则RR=6.9,活跃期>12 h,羊膜腔感染的风险RR=4,阴道GBS定植则RR=7.2,破膜后阴道检查≥3次羊膜腔感染风险的RR=25[2]。微生物侵入宫腔羊膜腔有以下4种途径:1)由下生殖道上行性感染;(2)侵入性操作,如羊膜腔穿刺、经皮胎儿血取样、绒毛穿刺取样等;(3)由腹腔经输卵管逆向播散;(4)血行经胎盘扩散。经阴道和宫颈的上行感染为主要途径,其中上行性羊膜腔感染分为4期:第1期包括阴道/宫颈菌丛改变或宫颈病原微生物出现,一些需氧菌所致阴道炎可能是这一期的早期表现;一旦病原微生物穿过子宫颈内管,它们便定植于羊膜腔下部(第2期);局部炎症反应导致局部绒毛膜羊膜炎,接着微生物可穿过完整羊膜入侵羊膜腔(第3期);上行性羊膜腔感染最后阶段是胎儿感染(第4期)。细菌一旦进入羊膜腔,便可经过多种途径感染胎儿。胎儿吸入已感染的羊水可致先天性肺炎,感染羊水的微生物可直接繁殖,并致内耳炎、结膜炎和脐炎等。这些部位繁殖的细菌进入胎儿循环可致脓毒症[5]

羊膜腔感染主要的致病菌为:无乳链球菌、大肠埃希菌、李斯特菌和各种厌氧菌等,合并其他支原体等的混合感染占到60%以上。孙瑜等[3]北京多家医院调查显示:常见的羊膜腔感染菌群为大肠埃希菌、无乳链球菌、粪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白假丝酵母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亚临床感染的病原菌第一位的是毒力相对低下的支原体,50%以上是混合感染[2]

        文章来源:德州围产保健

热门推荐:

0 条评论

全部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