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补钾在DKA治疗前因为渗透性利尿,尿中排钾、钠、镁、氯、磷酸根离子等,血钾浓度可偏高、也可正常或偏低,酸中毒时,K+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经肾小管与H+竞争排出,同时失水使血液浓缩和肾排K+减少,所以在治疗前血K+浓度不能反映体内缺钾的程度。
但在治疗开始后,表现为低血K+,其原因为:(1)补液引起细胞外液稀释,且随着细胞脱水和酸中毒的纠正,细胞外K+与细胞内H+交换,均可使K+进入细胞内。(2)血容量恢复,肾脏灌注增加,尿量增多,使尿K+排出增多。(3)胰岛素能促进K+进入细胞内,血糖下降,使水分向细胞内转移,将K+带入细胞内。(4)细胞内糖原合成增多,利用K+,故经补液、胰岛素治疗4~6
h后,血K+常明显下降,甚至达到严重的低K+状态。
除患者已有肾功能不全、无尿或高血钾(血K+>6 mmol/L)应暂缓补钾外,一般在开始静脉滴注胰岛素和患者有尿后应立即补钾,开始2~4 h通过静脉输液每小时补钾量为20 mmol/L(相当于氯化钾1.5 g);血钾正常,尿量>40 mL/h,也立即开始补钾;血钾正常、尿量<30 mL/h,暂缓补钾,待尿量增加后再开始补钾;血钾高于正常,暂缓补钾,24 h氯化钾总量6~8 g,部分稀释后静脉输入,部分口服。DKA治疗过程密切监测心电图和血K+浓度,尤其在治疗过程中注意严重低血钾的发生,一般每输液1000 mL测血K+1次,若胰岛素用量>0.1 U/(kg·h),血K+监测的间隔时间应更短,在患者恢复进食后,仍需继续口服补钾5~7 d。
㈡ 补碱酸中毒主要由酮体中酸性代谢物引起,经输液和胰岛素治疗后,酮体水平下降,酸中毒可自行纠正,一般不必补碱。不当的补碱可引起低血钾、高血钠和反应性碱中毒,并可造成组织缺氧加重,一般轻、中度酸中毒在给予胰岛素治疗后可随着代谢紊乱的纠正而恢复,但严重的酸中毒,影响心血管、呼吸和神经功能,应给予相应治疗,但补碱不宜过多、过快。补碱指征为pH<7.1或 HCO3-<10 mmol/L,一般选择5%碳酸氢钠溶液100~200 mL,一般仅给1~2次,不宜用乳酸钠;当pH>7.2或HCO3->15 mmol/L时停止补碱。
文章来源:本文刊于《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005-2216(2013)04-0257-03/张眉花,马孝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