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病机制

来源: 助产士网        浏览量:1993

分享到:
0
0

    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根据发病机制不同,临床上把药物性肝损害分为中毒性肝损害和变态反应性肝损害。

    1. 中毒性肝损害: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称为直接肝毒剂或真性肝毒剂、可预测性肝毒剂,其导致的肝损害又分为直接损害和间接损害两型。

直接损害的药物主要通过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系代谢产生的毒性产物,其对肝细胞及细胞器无选择性。间接性肝损害主要通过药物对肝细胞正常代谢的干扰,继之发生结构的改变。

    2.变态反应性肝损害:临床上发生的药源性肝损害,大多为变态反应性肝损害,它与药物的剂量无关,主要受机体的致敏状态、个体遗传差异等影响。药物半抗原与肝的特异蛋白质结合成为抗原,肝的特异蛋白质包括肝细胞的部分膜成分、肝细胞膜的微粒体成分或含有肝特异性抗原的可溶性成分。肝的特异性抗原经巨噬细胞加工后,被免疫活性细胞识别,导致变态反应。

    3.妊娠期肝损害特点:虽然目前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病机制还不明确,但是各种复杂的因素如药物种类、基因、年龄、性别、基础疾病以及环境因素等都会导致其发生[4]75%的药物性肝损害的病例为女性[5],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发生的药物性肝损害的严重程度更甚[6]

   有报道称人体的免疫系统状态可以被性激素,例如雌二醇、黄体酮以及睾酮等调节[7]。雌二醇可使母体外周血巨噬细胞以及单核细胞产生促炎症因子,而孕酮可以促进这一作用[8-9]。妊娠作为一个同种异体移植过程,孕妇体内的激素合成以及免疫系统会发生相应的适应性变化。因此,在这一阶段发生的药物性肝损害,有其独特的特点。

   妊娠加重了肝脏的负担,在妊娠期使用某些药物可诱发肝脏脂肪变性。随着妊娠的发展,女性体内各系统也在持续变化,胎盘合成激素给肝脏带来更多的代谢负担。妊娠期由于体内雌激素-醛固酮增加,水分比妊娠前增加30%70%,心输出量增加30%50%。肝血流量占心输出血量由妊娠前的35%降至妊娠期的28%。妊娠期热能需要量比孕前增加20%,如营养不良、蛋白质摄入不足,易使肝脏受到损害,胎儿生长发育不完善。代谢、解毒和排泄均会增加母体肝脏负担,并且,妊娠后孕妇体内酶系统有一定的改变,使某些药物的代谢受到影响而不易解毒或清除,药物作用的时间延长,可能产生蓄积性中毒。此外,药物排泄的主要途径是经肾脏,妊娠期母体的生理或病理变化均可影响药物的排泄,也使药物作用时间、药物在血液或组织内的半衰期延长,毒性增加。妊娠期体内孕激素水平增高,可抑制某些药物与葡萄糖醛酸的结合,尤其在妊娠早期有妊娠剧吐而营养缺乏,妊娠中晚期有其他合并症及并发症时更为明显,都有导致药物蓄积和中毒的危险。此外,分娩时精神紧张、疲劳、出血、手术与麻醉药物应用均可加重肝脏损伤。如孕妇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全身小血管痉挛,可导致肝脏发生缺血性损害。因此,对妊娠期这一阶段的肝损害要给予特别的重视。

    文章来源:中华产科急救电子杂志

热门推荐:

0 条评论

全部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