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痫前期的预测标记分子

来源: 助产士网        浏览量:1980

分享到:
0
0

    如何有效地实现子痫前期的早期预测和/或诊断是子痫前期研究中的一个重大挑战。已有较多的研究显示,通过检测孕妇外周血中特定因子的变化来预测子痫前期的发病风险是可行的。而且,某些因子的变化对于诠释子痫前期发病机制具有较好的价值。

因此,从血浆中筛查子痫前期预测标记分子是本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迄今已有报道的子痫前期外周血中的预测候选分子很多,例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胎盘来源生长因子(placental growth factorPlGF)、可溶性VEGF受体-1sFlt-1)、可溶性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辅助受体(sEndoglin)、激活素A、抑制素A、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胎盘素13、胎盘血红蛋白、α1-微球蛋白、可溶性HGF受体、瘦素、Ⅰ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结合蛋白、ADAM12P选择素、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及Ⅰ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自身抗体等[13]。伴随着蛋白质谱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子痫前期生物标记分子的数量也在日益增加。

  在所发现的标记分子中,与血管生成相关的VEGFPlGFsFlt1sEndoglin等分子的研究较多,已经成为广为接受的重度子痫前期的生物学标记物。sFlt-1Flt-1基因的选择性剪切产物,它能结合配体PlGFVEGF,但由于缺乏胞内的激酶片段,因而可以发挥阻断PlGFVEGF促血管生成的作用。与正常妊娠相比,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中sFlt-1水平显著增高,而PlGF水平下降,这一变化可出现于临床症状出现前5周。sEndoglin也可通过结合TGF-β1TGF-β3,阻碍配体的促血管生成作用;在子痫前期患者表现为临床症状出现前9~11周,外周血中sEndoglin水平即较正常妊娠者显著上升,其变化在HELLP综合征患者中表现尤为显著[14-15]。上述结果得到较多研究的证实,且研究提示PlGF/sEndoglin和(sFlt-1+sEndoglin/PlGF的比值或PlGF水平结合子宫动脉搏动指数能更加有效地预测子痫前期的发生风险。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包括这些血管生成相关因子在内的所有已知标记分子,其预测子痫前期的特异性和准确性仍有待进一步证实。

  在预测标记分子的筛选和鉴定研究中,除了如上所述要对子痫前期进行适当的分型分析外,首先需要强调的是"预测",意即在临床症状和体征出现之前即可检测到标记分子的变化。因而需要进行前瞻性的实验设计,分析候选标记分子在妊娠早、中期血或尿甚至羊水中的变化情况。在临床症状和体征出现前越早发生改变的标记分子,其"预测"意义越大,同时也与疾病的分子机制有更密切的关联。

    文章来源:《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5年第6401-406页/王雁玲

热门推荐:

0 条评论

全部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