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出血
胎儿和新生儿头部出血可以出现在以下部位:硬膜下、蛛网膜下腔、皮层、脑白质、小脑、脑室内以及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进入生发基质是最常见的颅内出血,常
常与早产有关(见第90章)孤立性脑室内出血不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者硬膜下出血与外伤无关。在现实情况中,大约6%的大致正常新生儿超声学检查有室管膜
下生发基质出血证据的病例无明显的产科原因。
现在已经不再认为产伤是颅内出血的常见原因,胎儿的头部有足够的可塑性,可以经受产道挤压塑形,颅骨、硬脑膜和脑组织本身都允许相当程度的变形而不产生问
题,但是,严重的塑形、明显的颅骨重叠可以导致脑皮质和矢状窦间的桥静脉撕裂。更少见的有脑内静脉破裂、Galen静脉与直窦连接部破裂,或者脑幕本身出
血。
临床表现
有关新生儿机械性损伤导致颅内出血的临床神经学数据很少,脑幕撕裂导致的硬膜下出血和大量的幕下出血在出生时就出现神经方面的异常,病情严重的新生儿出现神志模糊甚至昏迷、颈项强直以及角弓反张。
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部分轻微,可以没有症状,但是可以有痉挛或者惊厥发作,部分病儿发作间期正常,另外的病儿则可能出现灾难性病情恶化。头部超声检查、CT
或者磁共振成像不仅仅具有诊断价值,也可以帮助了解颅内出血的病因和频度,例如脑室周围出血和脑室内出血常常发生在过早出生的早产儿,这些出血多数与产伤
无关。
头颅血肿
头颅血肿一般是颅骨骨膜在生产过程中受到损伤所致,但是也可以在没有产伤的情况下出现,发生率约为2.5%,出血范围可以在一块或两块顶骨,骨膜边缘可以
区分头颅血肿和产瘤。产瘤是骨膜外的头皮组织水肿形成的局部肿胀,另一方面,头颅血肿在出生后数小时内不一定出现,然后逐渐增大,常常在数周甚至数月的时
间内消失,产瘤则在出生时最大,逐渐变小,通常在出生后几个小时内(较小者)或者几天内(较大者)消失。血肿持续增大并有其他广泛出血表现时,应当进行详
尽的检查,包括放射学检查和凝血因子检查。
图92-1 巨大产瘤(左侧)和头颅血肿(右侧)的区别。在产瘤中,渗出位于骨膜浅层,由水肿液组成。头颅血肿位于骨膜下,为血液构成。
脊髓损伤
臀位生产时过度牵拉可以引起脊髓过伸并可以伴有出血,也有可能出现椎体的骨折或者错位。旋转产钳曾引起高颈髓损伤。
臂丛神经损伤
臂丛神经损伤是比较常见的产伤,发生率大约在500到1000例足月出生婴儿中有一例,出生体重的增加和臀位产是主要的危险因素,在第17章和第39章有详细论述。
Duchenne
或者Erb瘫痪曾被误解为仅仅出现在巨大儿和肩娩出困难,而实际上仅仅有30%的病例发生在巨大儿(定义为出生体重在4000克及以上)。神经损伤引起三
角肌和冈下肌瘫痪,并累及前臂屈肌,导致全臂无力,贴近躯干,前臂伸位、内旋,手指的功能多数存在。病变可能是臂丛神经的上部神经根受牵拉或撕裂导致。在
正常头位产时,将头牵拉向侧方可以帮助肩部的娩出,可以造成Erb 瘫痪,所以来说,在没有明显的难产表现时,也可以出现Erb
瘫痪。臂丛神经产伤中比较少见的类型是损伤臂丛神经的下部分,表现为手部的瘫痪,称之为Klumpke 瘫痪。
面神经瘫
面瘫可以在出生时就很明显,也可以在生后短时间内出现,损伤可以由于产钳后叶压迫到面神经穿出的茎突乳突孔部位引起,面部可能有明显的产钳压痕。面瘫也可以出现在自然分娩。多数在生后几天的时间内恢复。
骨折
如果进行详细的检查,可能会发现产伤性锁骨骨折的发生率高的超出想象,曾有报道发生率大约为1000例活产新生儿中有18例,一般认为不可预测,难以避免。
肱骨骨折比较少见,可见于头位产肩娩出困难及臀位产手臂伸位,但是大约70%的病例发生在顺产中。上肢的产伤骨折经常是青枝骨折,也可以发生完全骨折并缩短重叠移位。怀疑有新生儿骨折时应触诊锁骨和全部的长骨,任何骨擦音或畸形均需立即进行放射学检查。
股骨骨折相对少见,一般和臀位产有关。
颅骨骨折可以由暴力助产所致,特别是使用产钳时,也可以发生在自然分娩,也曾出现在剖宫产。
肌肉损伤
生产过程中可能造成胸锁乳突肌损伤,特别是在臀位产的时候,可能造成肌肉的撕裂或者肌鞘的损伤,产伤血肿,最终导致疤痕性收缩。随着颈部的自然生长变长,而损伤肌肉失去正常弹性,不能达到正常的延长速度,致使头部逐渐偏向损伤肌肉一侧,形成斜颈。
羊膜束带综合征
肢体的局限性环形收缩、手指、脚趾甚至肢体的缺失都是比较罕见的并发症,关于羊膜束带综合征的病因尚有争论,有些研究者认为局部胚芽发育异常,另外的意见是胚胎早期羊膜破裂,形成粘连性索带,收缩切割肢体,甚至可以导致宫内截肢。
先天性姿势性畸形
机械压迫因素来自于长期羊水量少、子宫小或形状异常,对胎儿可能产伤塑形改变,形成特定的畸形,包括足下垂、足内翻、脊柱侧弯、髋关节脱位(见第十章)。羊水过少也可以导致肺发育不良。
更多内容可参考Williams产科学第22版第29章 "胎儿、新生儿疾病及损伤"
译者 刘月忠 山东省济南市中心医院
来源:中国妇产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