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是较常见的产科并发症之一,居我国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并发症,也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产后出血的预后随失血量、失血速度及产妇体质而异,其预后直接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和产后的康复,故预防和减少产后出血尤为重要【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科2005年4月~2008年10月共收治分娩的产妇2307例,按胎儿娩出后24h内失血量≥500 ml为产后出血诊断标准【2】,共发生产后出血29例,年龄19~42岁,平均26岁;产后2 h以内发生27例,24h内2例。
1.2 病因
产后出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熟悉出血的原因,及早发现及时处理。常见的原因有:①产后宫缩乏力:如产程过长、双胎、巨大儿、羊水过多、膀胱充盈、使用
镇静剂、精神因素等;②胎盘因素:胎盘滞留、粘连、植入及剥离不全等;③软产道损伤:急产、子宫收缩过强造成的宫颈裂伤和阴道撕裂等;④凝血功能障碍;死
胎、羊水栓塞,重症病毒性肝炎等。本组病例出血原因子宫收缩乏力(17例)、胎盘因素(8例)、软产道损伤(2例)、凝血功能障碍(2例)。
2 观察及护理
2.1 密切观察
2.1.1 正常分娩在产房监护2h,因产后出血80%发生在产后2h内,稳定后由助产士送入病房;剖宫分娩后应由麻醉师护送入监护病房,由专人用生命仪监护至术后6h。
2.1.2
胎儿及胎盘娩出后,应重点监护产妇子宫收缩和阴道流血情况,仔细检查胎盘是否完整;观察会阴后斜切开缝合处有无血肿。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及胎盘因素所致出
血者,子宫轮廓不清,触不到宫底,按摩后子宫收缩变硬;因软产道裂伤或凝血功能障碍所致的出血,腹部检查宫缩较好,轮廓清晰;血液积存或胎盘已剥离而滞留
于子宫内者,宫底可升高。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1.3 对产后出血倾向较大的产妇应及早做好准备工作,做好输液、备血及抢救药品的准备,观察并记录血压、脉搏、呼吸及出血量。
2.2护理
2.2.1 产后出血处理第一步是明确原因。胎盘娩出后立即触摸子宫,以明确有无宫缩乏力,如子宫收缩好,仍有出血则垃考虑生殖通裂伤,要检查阴道及宫颈。如静脉穿刺处出血,往往提爪有凝血功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