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疾病合并妊娠的孕期保健应在具有综合诊治能力的三级综合医院进行,严重患者常需要血液、免疫、心内、麻醉、监护、新生儿科等多学科共同合作下诊治,孕期保健及管理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2.1原发疾病病情监测
孕期原发病情应在产科和血液科共同监测,主要包括以贫血、出血、感染、血栓为主的临床症状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发热、皮肤黏膜出血、乏力、心悸、头晕等为常见的临床表现,严重者可有脏器出血、心功能不全、败血症、血栓形成以及DIC等。根据病情程度每1~4周监测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红细胞计数及形态、Hb水平、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和绝对值、血小板计数)、尿常规、凝血及肝肾功能。必要时行超声心动图、肝脾超声检查了解相关脏器情况。血小板增多症、凝血因子缺乏、PNH及急、慢性白血病患者在孕期还应行下肢血管及门静脉彩超检查,警惕血栓形成,白血病患者还应警惕孕期DIC的发生[4,9]。
2.2母儿并发症的监测
临床观察发现血液系统疾病母体妊娠期易并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产后出血、DIC、感染等并发症;胎儿易并发流产、早产、FGR、胎儿窘迫、胎死宫内等并发症。这些母儿并发症的发生与母体原发疾病的病情程度及治疗相关。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及胎膜早破、早产等发生率进一步升高。因此,孕期保健中针对原发疾病的病情程度,随妊娠进展,应进一步加强对母体血压、体重、水肿、尿蛋白及血糖的严密监测,预防并及时发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对于激素治疗1个月以上者应重复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检查。同时,对胎儿的监测,应在常规超声筛查胎儿畸形的基础上,孕晚期增加超声对胎儿生长发育、脐动脉血流、羊水量等指标监测的次数,警惕胎盘功能不良及FGR的发生。
2.3 干预治疗指征及维持标准
孕期治疗是通过支持或药物治疗方式纠正严重贫血、升高血小板计数、预防感染,以达到减少母儿并发症、维持继续妊娠的目的。
支持治疗主要包括成分血输入、感染防治和必要的其他保护措施[5]。常见的疾病主要为重度贫血、再障、MDS及白血病。通过成分血输注红细胞悬液、机采血小板可以升高Hb、血小板水平,对胎儿无毒性。目前孕期母体需要维持的外周血三系细胞水平的阈值尚无明确的标准,相关研究少,较公认的观点认为:孕期维持Hb>80 g/L可维持母体的氧合及胎儿血氧饱和度;血小板计数>20×109/L可以减少自发出血、特别是脑出血的风险;白细胞计数>(2~3)×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可降低严重感染的风险[8]。临床研究显示,当Hb水平<70 g/L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增高,且发病早,病情重,容易发生心功能衰竭和胎盘早剥,围产儿不良结局发生率增加[1-2]。因此,支持治疗中及时纠正严重贫血更为重要。但治疗中应注意,频繁输注红细胞悬液及血小板后可产生相应抗体,使治疗有效性减低、维持时间缩短,病情需要时应输注HLA配型相合的血小板以提高疗效。由于感染发生的风险大小主要与中性粒细胞计数和单核细胞计数相关,当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时,感染风险增加,一旦出现感染征象,应积极应用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
药物治疗中,针对妊娠期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补充铁剂、叶酸、维生素B12的药物治疗已比较明确。关于再障、MDS及恶性疾病的药物治疗,由于药物对胎儿的安全性尚未明确,因此,用于非孕期治疗的免疫抑制剂、雄激素、集落刺激因子、化疗药物等在妊娠期的应用多见个案报道及小样本的临床观察。当这些疾病在妊娠期以支持治疗难以维持、妊娠已到孕中期或晚期时,可在权衡利弊、向患者充分告知的情况下慎重应用上述药物。糖皮质激素或丙种球蛋白目前已作为妊娠期治疗ITP的一线用药,推荐其治疗指征为存在临床出血症状或出血倾向、血小板计数<(20~30)×109/L,或医疗侵入性操作时。关于孕期激素治疗的剂量,近年来研究及指南推荐以低剂量(0.25~0.5mg/kg)泼尼松口服为起始剂量,起效后逐渐减量至维持血小板计数>30×109/L的最小有效剂量[5,10]。关于二线药物血小板生成素(TPO)受体激动剂、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在难治性ITP的应用目前尚局限于个案报道。
此外,对于具有血栓形成风险的疾病,如血小板增多症、凝血因子缺乏、PNH及白血病患者,根据病情及监测情况,必要可考虑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和(或)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同时,对血小板增多症患者,在血小板计数>1000×109/L时,应使用干扰素治疗以降低血小板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