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吼孩子,知错却不能改?

2015-01-14

                                             怒吼孩子,知错却不能改?

不知道有多少妈妈在童年时曾经起过这样的誓言:"等我长大了,绝对不像爸爸妈妈对我这样,对待我的小孩。"诡异的是,等我们真的成了妈妈后,父母过去一些"臭毛病"却像附体似的,纠缠我们不放。

文:伍娜 专家支持:林文采(马来西亚萨提亚中心首席导师、美国心理辅导学博士及临床辅导学博士)

最近心情特别沮丧,因为我总是忍不住冲儿子发火。发火本身就够丢脸了,更令我生自己气的是,冲儿子嚷嚷的那一刻,我分明看到了自己狰狞、令人讨 厌的面目,而那张脸,我是非常熟悉的。那就是过去我妈妈狮吼我的样子。我从小就痛恨那副样子,所以在刚有孩子时,就下了决心,绝不重蹈妈妈的覆辙,可为什 么我现在却无法克制地重新掉入这个陷阱呢?——竹子

                                                 

这是很多人的共同问题:厌恶父母某些特质的同时,却在无意识地复制它们。

孩子是一个很好的推动力,推动我们割掉家族里的一个"毒瘤"。正因为妈妈小时候经历过父母发脾气、怒吼的恐惧,她才会非常理解眼前这个孩子的感受,才有可能让她和孩子之间的互动,免于此苦。

感觉到仿佛被父母"附体",已经是一个很好的觉察。一定还有父母在不知不觉中重复上一代的错误却"毫不知情"。既然有这个好的开始,不如就继续看看,能不能在行动上,有新的决定和改变。

从根源入手,修复创伤,停止吼叫

语言暴力一定是从原生家庭,也就是从小成长的那个家庭带来的。一方面,一直以来耳濡目染父母的行为,难免模仿;另一方面,从小在这种环境下受到的伤害积累起来,从未找到过出口,让伤口中郁结的负面情绪爆发出来,直到我们有了更弱小的孩子可以发泄。

因此,要避免负面情绪伤及自己的孩子,妈妈可以自己决定:是否需要把原生家庭带来的"未了情绪"处理一下?

● 最快速的方法,是向自己的父母表达那些未曾表达过的情感、期待。

比如,妈妈觉得小时候在父母的争吵,或者父母对自己的情绪发泄中,感觉愤怒、委屈、悲伤,但小时候因为太弱小,没有能力表达,现在却可以不漫 骂、不指责地对父母表达出来:"当年我看见你们吵架,其实我非常害怕,你们对我发火的时候,我又愤怒,又伤心,会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很差劲的女儿。"我们 应当知道,当年的父母也是尽了最大能力抚养我们,能做的都做了,但同时,我们的确有一些内在的情感需要和期待没有被满足,对我们而言是创伤,这两者并不矛 盾。对父母把这个事实说出来,既不会伤害父母,又能帮我们化解心结。

曾经有一位妈妈,很容易累积负面情绪,也会向自己的孩子发脾气、说很难听的话。原来她曾经有一个哥哥,在10岁时不幸去世,当时她妈妈因为太过 悲痛,对她说了"为什么死去的不是你,而是你哥哥"这样的话。她听后何止难受,简直要崩溃了。这件事一直在她心里,等她长大后,母亲病危时,她决定一定要 把这件事说出来。她说:"妈妈,我并不是要指责你,但我心里有个坎过不去,我很想知道当年哥哥去世时,你说希望死去的是我,是真的吗?"她妈妈回答说: "不是的,只是当时确定活下来的是你,而我又太难过,才会那样说。你一直都非常好,我很高兴有你这个女儿。"女儿在这之后,对这件事就彻底释怀了,而之前 她心里总是容易累积"不公平"、"我是多余的"、"很悲哀"这类的负面情绪。

其实,孩子真的很容易接纳父母,只要父母道歉,孩子就会原谅。

想通过自我消化、自我成长,达到这样的效果,非常慢。和父母直接沟通,是最快速的消解方法。

● 做自己的好父母。

大部分父母在上面那个环节中,都是可以沟通的,但有极少数父母的确无法沟通,或者因为其他客观原因沟通不了的,那我们只能学习做自己的好妈妈。

被暴力对待过的孩子,一定要学会对自己仁慈。

比如在做妈妈的过程中,我们一定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这时候,我们能不能一次又一次仁慈地告诉自己:"竹子,不要紧,我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但我可以学习,我也看到自己在进步,我相信下一次我会做得更好。"这就是一个好妈妈会对自己说的话。

如果能做自己的好妈妈,也能帮助我们做孩子的好妈妈。

● 做心理咨询。

如果上面两个都不行,那就做心理咨询。既救了自己,又救了孩子。把原来那个不好的模式隔断,不让它一代代延续下去。

从当下入手,减少吼叫,降低对孩子的伤害

除了从根源入手,我们也可以从每一天和孩子的相处中,练习控制自己的行为。

● 察觉身体感受。

我们对孩子嚷嚷,大部分时候都是情绪推动的结果。如果说我们因为对自己的负面情绪察觉不够,而总是失控怒吼孩子,那么身体感受则是一个更容易被 察觉的对象。比如喉咙发紧、呼吸变快、头脑发胀,当我们发现这些信号后,可以对自己喊一下"暂停"。然后深呼吸,把自己的注意力,有意识地收回来,告诉自 己:"我现在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反应。"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延迟或消除冲动反应。

哪怕这时候,你只剩一点点做决定的理智,你决定离开这间屋子,也比冲孩子发火要强。

● 整理一下容易让你失控的"导火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死穴,在自己心里"备案"一下:孩子做哪些事,最容易让我气急败坏?

比如有的妈妈把孩子当成了自我证明的工具,因此孩子一在外面表现不好,就特别容易发火;或者我们讨厌自己的倔强,而孩子出现倔强的举动时,我们 就特别恼火;又或者在一天的工作遇到了特别不高兴的事,这时候脾气也是一点即着;睡眠不足也常常是坏脾气的导火索……总之,把你自己的清单写出来,之后再 遇到同样的事情时,你头脑中就会多一根弦:"我这时候很容易发火,要清醒点。"虽然不可能百分之百灭火,但对于提高成功率,是绝对有帮助的。

● 再生气,声音大没关系,但不要说贬低、侮辱、让人觉得没价值的话。

没有一个妈妈是圣人,生气时,能量推动我们拉高嗓门,是很正常的事情。但重要的是,不管我们生气,或是其他任何时候,对孩子伤害最大的,是那些贬低的、侮辱的、指责的、取笑的、牵扯人格的、让人觉得没价值的话。不说这些话,是底线。

原本只是说事情的话:"别把球扔到桌子上,不然容易打破杯子。"如果后面加上一句"你总是这么不听话",就有点人身攻击了,更糟的是,你可能还 会说:"你的耳朵是不是聋了?"或者在更严重一点的事情上,说"真希望没生过你"、"怎么不去死"……这样的声音,带给孩子的感受一定是羞愧,一种"我是 坏孩子"的感受。这种羞愧的声音的可怕在于,它会内化成孩子大脑里挥之不去的背景音。

评论:0  | 查看:3930

快来抢沙发哟~
共 0 条
1
确认评论

关于我

  • 今日访问  54
  • 总访问量  31507
  • 最后登录  2016-02-25 14:01:40

最新公告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