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国际助产士日"
5月5日是第22个"国际助产士日",广州的助产士能否应对生育需求?笔者5日从广州市各大医院获悉,广州市剖产率高达40.6%。虽然大部分医院
的助产士配比已经达到了国标,但由于巨大的生产量,人手还是捉襟见肘,而3月27日落地的"单独二孩"还将加大对广州助产士的需求。对此,专家建议,应该
尽快建立起系统化、规范化的助产士培养体系,从而促使医院加大从专业教育引进助产士的力度。
南方日报记者 骆骁骅 实习生 李思文 通讯员 黄贤君 周密 易灵敏 邓奕茂
【现象】
助产士的工作强度如何?
压力大,比护士责任更大
"我们产房助产士一天接受产妇最高纪录是22个。"对于助产士的工作,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产科的护士长张翠琼开口第一句就是累,由于数量少,每个助产士都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2012年除夕夜,人们纷纷抢着生‘龙宝宝‘,在我们院除夕夜分娩的就有6例。"
"由于随时需要迎接新生命的诞生,对于助产士来说,从来都没有假日概念。"张翠琼说,除了负责观察产程进展和产妇的状况等,孕妇在临产前和产后都离不开助产士的陪护和关爱,"由于很多产妇在产前产时都非常紧张,助产士就需要不断地和产妇交流,为她进行心理辅导。"
即使是产后,助产士还要普及母乳喂养常识,这项工作从孕期开始,一直持续到婴儿断奶,是一个长期、需要有耐心的工作。
不仅工作辛苦,助产士在工作中还比其他科护士承担着更大的责任和压力,甚至要面对很多家属的不理解,"有时候鼓励产妇分娩过程中难免嗓门比较大,如果没有做好分娩后的安抚工作,很容易被投诉"。
张翠琼说,由于产妇分娩的时候处于极度不适状态,过为轻柔的话语听不进去,声音过大又会造成反感,甚至踢伤助产士也是常有的事,常常需要"软硬"兼施,这无异于跟产妇一起打了一场硬仗。
【原因】
为何助产士工作这么累?
缺口大,全国共缺80万
按照国家标准,1个分娩床需要配备3个助产士,但广州市妇儿中心党委副书记王洪涛透露,市妇幼共有产床300多张,助产士有100多名,虽然按要求
达标,但助产士工作负荷却苦不堪言,"去年我们医院新生儿更是高达15777例,分娩量是广州各大医院的第一,平均每名助产士一年要接生158名婴儿。"
对于这种压力,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产科主任李映桃也感同身受:"广医三院年分娩量为3000人左右,但产房助产士仅有25人。"她透露,虽然医院近年开始注重对助产士的培养,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助产士流失率,但在孕妇分娩较为集中的时间段仍然比较短缺。
据了解,在发达国家,助产士与生育妇女的比例为1:1000,通常对于每一位选择顺产的孕妇,助产士进行一对一陪同分娩,"这称为导乐服务,就是从宫口开到产后两小时都有专门的助产士一对一陪伴分娩,对孕妇心理上是个很大的安慰。"
但在中国,该比例仅为1:4000,若以2003年英国每1000人口助产比例为0.63的标准,估计目前我国助产人数缺口高达80万。由于助产士不足,国内做不到孕妇们所需要的导乐服务。
"在‘单独二孩‘开放后,我们将会迎来一个分娩高峰期,到时候可能会需要更多专业助产士和导乐师。"省妇幼保健院护理部主任潘继红表示,已经缺口比较大的助产士,在今年3月27日"单独二孩"政策落地后,情况或许会进一步加剧。
【剖析】
助产士的数量为什么这么少?
教育弱,无独立培养序列
对此,潘继红表示,助产士缺口大、专业性不强的主要原因还是缺乏相对应的专业教育,"很多助产士都是大专毕业,或本科学的护理专业,都是经过继续教育或医院培养后才成为助产士。"
据她介绍,我国助产专业从属于护理专业,在医学教育体系中没有形成独立的助产士系列,由此导致助产士"非医非护"的身份很是尴尬。
"1982年我毕业时,助产士是属于医生一类,后来慢慢被边缘化,新的《执业医师法》出台后,更是归到了护理科,专业知识相比以前缺少很多,其实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深圳市人民医院妇产科护士长陈小荷对助产士模糊的身份也深有同感。
"以前我们臀产、新产都可以做,现在很多医生都不会了,助产士技术的不足,导致更多医疗干预,这对孕妇也造成一定的心理负担。"陈小荷认为,专业助
产士需要在分娩前、中、后提供专业、全面的服务,能在孕妇出现严重并发症时及时做出正确判断,以人文关怀来减少不必要的医疗干预,只在适时求助产科医师,
但由于系统教育的缺位,"现在的助产士仅能承担低危工作"。
"现在护士教育有本科、硕士、博士,但助产士专业毕业的学生近两年才有,而且非常少。"对于助产士不足的问题,李映桃建议我国应该更加重视助产士培养,设立专门的助产士培养制度,"更加专业化、系统化。"
【特写】
男助产士:
"她们总把我当产科医生"
在广医三院30多人的助产士团队中,陈晨有点出类拔萃,无关技艺的熟练程度,也无关助产工作的年限长短。之所以奇特,是因为他是助产士团队中唯一的男性。
2012年大学本科护理专业毕业后,陈晨来到了广州工作。起初被手术室、ICU、急诊相中的护理届壮劳力,最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了助产专
业。"在学校时,就对助产专业慢慢培养了兴趣,来到产科见长的医院,我也就选择了来产科当护士"。在从事这一专业后,身边的朋友、亲人都经历了几个月时间
方才慢慢地接受了他的工作。"每每介绍起自己的工作时,对方总以为我在开玩笑。直到后来,他们才理解了在医学面前,性别其实根本不是问题。"
做男性"接生婆",最大的尴尬不是来自家人、朋友的不理解,而是在走进产房,为顺产产妇提供帮助时。"她们总会把我当成产科医生来对
待,我得解释好长时间才让产妇相信我是助产士",陈晨表示,除了一些诸如产妇宫口开多大之类的检查,产妇们会有排斥外,其它倒还好。"而家属们对于男助产
士的理解程度也挺高的,个别会明确要求由女助产士助产,多数则无所谓。无论是产妇、家属,真正上台后,关注的焦点是母子的平安,对身边医护人员的性别,已
经无暇顾及。"他表示,男性助产士在体能方面的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曾经试过一个晚班接生18个孩子。
陈晨表示,当成功接生了第一个BB时,自己脑中有过一瞬间的懵懂、空白,迅即被新生命降临的喜悦所替代。"那感觉就好像自己当了爸爸一样兴奋。"
据悉,目前男性助产士在上海、江浙地区较为普遍,而在广东省内并不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