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孔灵芝 作者:解放军第91中心医院
雨后的黄昏,因为做了双膝关节镜手术,一个人躺在床上极不情愿的做着骨科医生嘴里所说的五百到一千次的无负重肌肉训练,加上左胳膊无缘由的酸、困、胀、痛,说不出的感觉让她心情突然无比沮丧!不是么?从事助产工作22年来第一次休假,却是以这样的情形休假,她闭上眼忍住眼角的泪,任颓废的思绪回到20多年前。。。
1988年那年秋天的清晨,父亲带着15岁的她要去远在几百公里外的卫校报道。她兴奋的拉着父亲的手走出家门很远,突然听到身后传来母亲叫父亲的声音,回头一看,母亲气喘吁吁从山头追上来,嘱咐父亲到学校给老师好好说说,让孩子最好学妇产科、学接生。
这是她对助产懵懂的认知。实习期第一个科室就是妇产科,她对产房身着粉色隔离衣的助产士无限向往和崇拜,第一次看产妇生完孩子激动的泪流满面,仿佛自己生了孩子一般。回宿舍跟伙伴们说起自己的感受,大家都笑她没出息,可她却不这样认为,内心暗自发誓一定要好好学助产。实习结束,那个年代没有门路是找不到工作的,她不甘心就此罢休,要求父亲带她去当时的乡卫生院妇产科继续学习助产。她始终相信,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1992年的冬天怀着对部队医院的无比崇敬她跨进解放军91中心医院的大门。英姿飒爽和蔼可亲的护理部老主任的一番话让她顿觉那个冬天无比温暖。主任应她的要求把她分配到了当时包括妇产科的外一科。进科后才知道当时的妇产科只是一个铁将军把门的产房。她有些失望!
好在她报到一个月后专门进修妇产科的医生回来了,亲爱的护士长向医生推荐了会接生的她。从此一医一护的妇产科成立了,她们共同打扫落满灰尘的产房,她们真诚地迎接了她们的第一位孕妇…….没过几天,刚出院的产妇就领来了第二个产妇…….人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经过一段时间后,妇产科竟然很快就初具规模!由于人员少,她从92年至1996年,24小时吃住在产房,逢年过节都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大街不会超过一小时,因为担心来产妇。她说,一个产妇从住院、分娩、出院,事无巨细,她都要一一宣教到!她想说,很感谢当年的产科医生,如今已经调走的院长,如果没有她那些年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在产房没日没夜摸爬滚打的磨练,也就没有她从一名普通护士到优秀的助产士到产房护士长,这种成长是艰辛的!但是她累着,成长着,快乐着!
忘不了96年的那年冬天她下夜班,有个纺织女工梁新玲,双胞胎顺利分娩后,产后大出血,看着喷涌而出的鲜血,她没有惊慌失措,而是沉着冷静地配合医生和血站等辅助科室把产妇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下午6点钟左右,产妇在产床上拉起她的手深情的一吻让她热泪盈眶…….但是,接下来,产妇的肾功能出现问题,她和当时的医生日夜守护在床边,两天两夜,产妇终于脱离危险!
在产科,时间就是生命。你耽误一分钟,也许就是耽误一个新的生命!而且,助产士是特殊的岗位,她集助产、产科医生及护理技术为一身。2006年的一天,来了一个产妇,说腰坠得难受,她仔细摸了宫缩,觉得产妇有明显的胎盘早剥体征,胎心只有八九十次,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她一边通知医生一边给产妇做术前准备,和大家一起以最快速度将命悬一线的新生儿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其实,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像这样的产科急症数不胜数,但是心愿很简单,只要来这儿的孕妇能母子平安,就是助产人最大的心愿。
随着思绪她想起了母亲、孩子和家庭,20多年来,最对不起的人是家人,母亲得了类风湿关节炎坐轮椅十年之久,她总共在床前照顾的时间不足一个月,母亲临终时,她还在外地进修!还有儿子,由于当时住在医院,科里有急诊、缺人手时,她总是随叫随到,经常把幼小的孩子一个人丢在家里……想起这些,难抑心中的愧疚,无声的泪顺着脸颊流下来!
但是,她想说,她最对得起的人是孕产妇,记得有一年的大年三十,她为一个妊娠合并银屑病的孕妇接产,那次真的是在挑战自己的极限,孕妇的脸因病魔的摧残而让人恐惧,浑身上下鱼鳞般退皮,而且难闻至极,站在产妇的身边,她喉咙里像有东西往上翻……但她说,这是病人,不怪她,要怪就怪那可恶的病魔!稳定心绪,深呼吸!鼓足勇气走近产妇,已被宫缩阵痛折磨的面容扭曲的产妇,加上那种病的毒害,虚弱苍白的脸看上去狰狞可怕,看见产妇眼里的痛苦,无助和歉意,边鼓励产妇边小心帮她掀开被子准备做检查!!!闯进眼帘的和同时撞入鼻孔的味道让她一阵眩晕!胃中立马翻江倒海!最恐惧的时刻来了…… 不!不!不能!她说,我虽说是人,是极普通的人!!但现在我是神,她的神!她的支柱!!! 她边安慰产妇边小心在她体无完肤的手上扎上针,守在她身边……趁宫缩的间隙,产妇轻轻的说:谢谢你,我真的要崩溃了……话没说完,眼框已红,泪已流下……她赶紧拉住孕妇的手!说,不怕,我们一起面对! 她说,为这个孕妇做完一切!她心中无比神圣:难闻的羊水溅了一身,那混着血和胎便的羊水不是常人所能忍受的!她为孕妇交了满意的答卷,为领导交了满意答卷,更重要的是为挑战极限战胜自己而欢呼呐喊!
"打铁还需自身硬"自从任产房护士长以来,深知自身不足,积极争取走出去参加培训学习,鼓励助产姐妹们加入中国助产士网、中国助产士联盟,了解国内外的助产新动态,书写工作日志,投稿助产士日征文,参加助产年会,并结合科室的实际情况把产房的工作流程做成DV片,在孕妇课堂上宣教,自编自演"正常分娩"、开展市内首家"准爸爸培训班",活跃孕妇学校氛围的同时缩短与孕妇的距离,并制作产科母乳喂养宣教幻灯片在病房循环播放,和助产姐妹们一起积极提倡自由体位待产,让分娩回归自然!她想,这20多年来的坚守,无愧于医院,无愧于产妇,无愧于新生命!
2013年十大服务明星致予她的颁奖词这样写道:"每天,她的工作就是迎接新生命的到来。每天,她都在等待那喜悦的瞬间。她在这平凡的岗位上坚守了21年,等待了21年,盼望了21年,她用21年的时间书写"责任"二字,她用21年寒暑交替诠释着"忠诚"一词。21个春夏秋冬,她用自己匆匆的脚步教会我们如何爱岗,如何爱院!这是每一位助产士的真实写照!
如今的她,却是一个术后病人,一个普通的病人,感受躺在手术台上脑海里突然冒出的恐惧与无奈,感受一周不能下床、周身难受的痛苦,那时候她才明白手术台上病人拼命想抓住你的手,想到保胎的孕妇情绪如此烦躁、焦虑!医生说以后别那么拼命,必须保护好关节,不能上下楼梯、不能下蹲、不能快速跑步等等限制!该怎么办?难道她的助产人生就此结束?想到这儿,她不由地泪水模糊了双眼…… 这时枕边的手机微信传来声音:中国助产联盟微新闻群,孟雪老师在沈阳与202医院联合举办召开现代产科服务体系研讨会,孟雪老师积极推广的产科高端服务体系:助产士门诊、孕妇学校、导乐陪伴、母乳喂养、新生儿洗澡抚触游泳、产后康复七大模块!我仿佛看到我们的助产士姐妹们迎着七大模块的铃声开始了未来的脚步,那么有力,那么灿烂,那么温馨 ……
"赶快好起来,走向讲台,把经验传承下去……"孟雪老师的话似一缕春风拂过她颓废的心田,她心中豁然开朗,助产士,不仅仅是接生,不仅仅服务于产时,助产士还有更广阔的岗位,更重要的事去做,让助产精神、文化、技术、经验吧传承给一代又一代!
"我一定要好好训练,赶快好起来"她努力将她的腿抬起来,她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她仿佛看到了未来的助产人生已经吹起了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