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都知道孩子需要小伙伴,我们也尽量带着孩子出去见不同的人,可是本来我们教育得很好的孩子,出去和别人玩了几次之后竟然学了一身坏毛病:骂脏话、乱扔东西、打人……怎么办?是不是就不要让他们一起玩了呢?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颗粒成长屋)文/kelly(彭滟岚)
躲避的观点:不要一起玩了
依据:《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
亚圣小时候尚且不加分辨模仿身边各种人的言行,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的孩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些智慧中国的先贤早就已经给我们提炼了出来,孩子对好的坏的行为还没有辨别能力,所以还是不要冒这个险了。
另外,我每天上班回来已经累得不行,如果家里孩子又乖又听话,这多省心啊!而且都说"子不教,父之过",这孩子万一从外边学会骂人、打人,别人还以为是我没教好,都不知道要拿什么眼神看我,多冤呐!
超脱的观点:玩吧!
依据:《论语》"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孩子都有自我修复能力,长大了慢慢就知道哪些好哪些不好,随他去,不干涉!
Kelly,你怎么看?
说说我的心路历程吧!
和小七玩得最多的就是对门的4岁皮皮哥哥。2岁的小七进入话唠(语言爆发
期)阶段,每天都会自言自语说很多话,细细一听,她的每句话都能在我们的话里找到根源。突然有一天,她开始用一种她从未用过的口气和我们说话:"不行!不
可以!""你给我拎袋子!"正当我不知如何应对的时候,她又来了句"妈妈是大臭屁!"我的天呐!我们可从来没说过这个词语,她是从哪学到的?!!!
等到晚上和皮皮一起玩的时候,我找到了答案:原来她说那几句话的音调、语气甚至表情都和皮皮一模一样!(妞啊,你将来去做个演员吧,绝对完败赵丽颖!)
你你你怎么这样…555该怎么办…
我的原始思维马上蹦出来说话:你不记得小时候父母怎么教育你的吗?那个孩子不好(往往是指学习成绩),你不要和他玩,要不然你也会受影响!再加上皮皮那段时候状态不太好,总是拒绝小七去他家玩,所以我一度想过:干脆这段时间别让他们俩一起玩了!
但是人家小七不干啊!每天下午起床就说"皮皮哥哥在家,我带着积木去敲门。""皮皮哥哥今天上幼儿园了,不在家,你敲门也没人开。"小七不听,哭着闹着要去敲门。实在是敲了很久都没人开,小七还是不甘心地说"有人,他不开门……"好可怜的样子……
作为家里唯一的孩子,小七太孤单了。而且在越大的城市,孩子找到小伙伴的机会越少。我们可以带孩子去早教中心,去游乐场,可那毕竟
频率有限,在下雨的白天和刮北风的夜晚,我们大人很好打发时间,可孩子却孤单无聊到了极点,所以每一次和小伙伴玩耍的机会都弥足珍贵。小七有一次突然来了
一句让我很心疼的话:"皮皮哥哥没在家,我都没有好伙伴了……"
学皮皮说话的语
气、方式、表情,以我们的标准来衡量是一件不太好的事情,但从孩子角度出发却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很新鲜很好玩啦!虽说这么小的孩子判别能力有限,但他
们绝对是趋利避害的高手,小七为什么要冒着被皮皮堵在门外、遭受挫折打击的风险去找皮皮玩呢?绝对是因为和皮皮在一起能学好多有意思的东西,为了这种"有
意思",她可以忍受一些其他的东西。孩子都不傻,利大于弊的事情,他当然愿意做。
换个角度,每个家庭都有自己不同的养育方式,所以每个孩子才会有不同的性格和特点。而且不管是和比自己大的还是小的孩子在一起玩耍,都能学到东西。我曾经在中心看到几个3岁的孩子学一个8个月孩子在地垫上爬,当时发出的笑声远远多于他们之前自己玩时的笑声——原来还可以在垫子上爬着玩,比我们之前的玩法有意思多了!
再回到小七和皮皮这对"小冤家"。一般小朋友到2岁左右才能做
到双脚蹦,但是跟在皮皮哥哥屁股后面蹦的小七硬是在一岁半就练成了这个动作;数数这种抽象的概念对于刚说话的孩子来说难度很大,但是皮皮妈在游戏中经常锻
炼皮皮数个数,在一旁观察的小七无形中也喜欢上了数数:上楼梯时数一数,搭积木时也数一数;我深知孩子越小学习各种语言越容易,不要等孩子的语言系统筛得
只对母语有感觉的时候再给孩子提供外语环境(参见《刚出生的宝宝就开始"说话"了》),可因为周围没有语言环境,所以我当指导师时英文授课的感觉已经消失殆尽,要不是皮皮妈经常给皮皮来几个小短语,我怎能想起给小七念沉积了良久的外语歌谣?
最近还发生了一件让我们都很感动的事情,小七看见皮皮和另一个小哥哥在操场上"练武",她觉得很有意思,也跟着哥哥比划招式。小哥
哥一看马上要过来和小七"切磋":"吃我一掌吧!"皮皮一看马上立在小哥哥和小七之间,撑着腰喊:"不可以打她!!!"天呐!小七在外头有大哥罩着了!
看问题不能只看"这对我有好处,我才接受",所有事情都是多面的,我们看着不好的东西,其实里面都蕴含着对我们有好处的东西。
面对小七的"不礼貌",我在某天突然有了灵感:
"妈妈你给我拎袋子!"
"这是谁的袋子啊?"
"宝宝的。"
"那就应该你自己拎,如果你需要别人帮助,需要说"请"!"
没想到本来还一脸霸道样的小七马上变了一种神态,微微弓着背,两手做成作揖的样子,用很温柔的语气说"妈妈,请帮我拿袋子。我拿不动了。""这种方式妈妈可以接受,来,妈妈帮你拎袋子。"
虽说最近她还偶尔会冒出几句蛮狠的"不可以!不行!",但是我只要稍微一提醒"宝宝,温柔点",她就会马上改变态度,用小女生特有的甜甜的嗓音重说一遍"妈妈~我还不想刷牙~"
经过这件事之后,小七才能对"讲礼貌"有更深刻的理解,而我则又一次领悟到:孩子还是原来的孩子,要想他做出改变,首先家长得做出改变。
电台《冬吴相对论》里有几期探讨《反脆弱》这本书以及相关的话题,里面有个观点给我很多启发:有些东西是"相克相生",越打击他,他就越强健。比如刮痧其实是对皮下组织产生微创的,但这样能促使人体免疫系统工作、比如海星看似不幸被剁了一条腿,结果断腿上却会长出一条新的海星。
宝宝和别的孩子
在一起看似学到了一身坏毛病(写到现在就不能这么说了,每个我们认为的"坏孩子"身上都有好的东西,只不过我们选择性忽略了而已),其实对我们宝宝来说都
是换个角度认识社会的机会:除了宝宝从其他孩子身上看到了家庭之外的丰富世界,家长也会在暂时的苦痛中煎熬、反思,伴随孩子的成长不断修炼、提升和完善自
我。
而且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必然要进入校园、进入社会,如果我们总以家长的身份来"保护"他们,替他们选择我们认为的"好伙伴",这不是剥夺了他们接触真实社会的机会,并在自己放弃成长的同时,还拉着孩子跟我们一起裹足不前吗?
题外话: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这个世界没有错,但在现代社会我们好像逐渐丧失了"见善思齐"这种发现美好事物的能力。
—End—
来源:搜狐母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