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日记 之 规范与创新(Be Same and Be Different)
2015-08-09
我们医院的三个常规活动
在一妇婴,每年我们会常规做三项活动,3月份的"患者安全与质量持续改进月",6月份的"微笑服务月",9月份的"创新活动月"。在这些活动中,我们会围绕主题,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来保障患者安全与开展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改善服务,以及通过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技术创新来提升医院的整体水平。这三个活动的目的是:规范与创新。
要创新性地去做规范,要规范创新
规范与创新说起来简单,做起来相当不容易。大家都知道,在医院里最难管的是医生,教授更难管,最让人头大的是著名教授,连院长的话都不一定买账。所以要让所有的医生步调一致比较困难,让大家都按照统一的临床指南,管理规范和抢救流程去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人都有过这种就医经历,同一个病去看Zhu医生说吃药,看Niu医生说打针,看Gou医生说开刀,看Ma医生说喝中药汤,到了Yang医生那里说什么都不用做了,就吃点好的喝点好的,等等看吧。你说到底听谁的好呢?都是三甲医院的教授!这些大医生讲起课来都头头是道,讲循证医学证据,讲国外最新的指南,如果真的谈起具体病例来,又回到老路,大谈"我个人的经验","我的方法"。虽然没有明说,但是你知道TA的意思是临床指南是给小医生看的,我嘛是超越指南的,我的经验比指南,比循证医学证据更加靠谱。当然,这种现象在改变,但路还很长。
在欧美国家,同一个疾病,不管你是看家庭医生,还是看专科医生,还是看大教授,95%以上的机会是得到同样的诊断与推荐处理方案,这就是所谓医生水平的Homogeneity(同质化),而在中国,不同区域不同等级医院医生的Heterogeneity(异质化)很严重。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就直接与"国际接轨",大力推行分级诊疗,是会遇到很大的困难的,也是会容易出问题的。与"国际接轨"的前提是保证所有医生水平的"同质化",以及大家都使用同一个有循证医学证据的临床指南。
如果只是按照常规去做规范,效果多数不太理想,最好是要靠项目去推进。例如,进行国际医院管理认证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是做过JCI或DNV国际医院管理认证的医院都知道,做起来真的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中国医院的硬件设计,就医流程,科室设置多数是以医院为中心,以专家为中心,以管理方便和提高效率为原则和前提的。而国际医院管理认证的核心原则是一切以患者为中心,以保障患者安全和质量持续改进为前提。我们做国际医院管理认证和做规范的经验是:先固化,再优化。只要是符合以患者为中心的原则,只要是为了患者安全与质量持续改进的事情,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管你理解不理解,不管你习惯不习惯,必须先执行,在执行中养成习惯,在执行中去理解,在执行中去进一步的优化。
与规范相比,创新之路更加艰难。规范往往可以借鉴别人的经验,有现成的东西可以去学习,实在不行可以照搬别人的一套,可以请教练。但是创新往往需要去挑战现有的制度,政策,体系,甚至要挑战法律的底线,每前进一步都很难,因此创新往往是要付出代价的。从企业的创新规律来看,一般大的公司运作比较规范,缺乏创新的动力。创新,特别是颠覆性的创新往往是来自边缘,来自于非主流,来自于小公司。但是一旦成功,创新性企业的发展是指数级的增长,而传统企业多数是线性增长。
Be Same是个艰难的洗脑过程,更多的是个技术活;Be Different是个更大的挑战,是要挑战现有的制度,要挑战权威,更多的是文化,更多的是需要容忍犯错,容忍失败,容忍异类,容忍异见,容忍挑战。
路正长,夜也正长,We Want to "Be Same", We Also Want to "Be Different" ,We Are On The Way.
评论:0 | 查看:1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