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行医:没钱,病了,咋办?

2015-04-17

中美医疗差异面面观之(三)
医疗保险系统与医疗慈善体系
文/ 肖丹华
老 夏是一名退休的工程师,女儿在美国读研究生,为了看女儿,顺便旅游旅游,于是老夏和老伴一起到了美国。这两天,老夏遇到了麻烦,胸口一直隐隐地有些痛,莫 不是得了心脏病了?听说在美国看病很贵,都是天价数字,老夏在这边也没有医疗保险,女儿只是个穷学生,老夏不敢去看病。忍了两天还不见好,思前想后还是告 诉了女儿。女儿马上打电话问一位原先在国内也是做医生的朋友,朋友说马上去医院,心脏病耽误了可不是闹着玩的,于是女儿带着老夏去了急诊。
见到医生,女儿担心地问:"我们没有医疗保险,恐怕会付不起账单吧?",医生说:"没关系,先看病,你父亲恐怕需要留观一两天做进一步检查和治疗。我让医院的社工和你联系,帮你父亲申请Medicare或者Charity Care(慈善医疗)"。
在 美国,先看病后收钱,这一点和国内的先收钱后看病大为不同,可能早已广为人知了吧。美国的医疗收费系统建立在个人信用体系和广为普及的医疗保险体系之上。 病人来了,医生只管看病人,而费用则事后由医院(或医生)向病人及其医疗保险公司发账单,对于有保险的病人,医疗保险公司将承担大部分费用,个人只用出很 小一部分copay。
2013 年的统计数字表明,在全美人口中,有48%的人通过雇主获得商业医疗保险;6%的人通过其他途径(比如自己购买)获得商业医疗保险;15%的人享受由联邦 政府提供给65岁以上老人或者65岁以下但是因为残障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士的Medicare医疗保险;16%的人享受由政府提供给低收入人群的 Medicaid医疗保险;2%的人享受其他公共医疗保险;还有13%的人没有任何医疗保险。
2012年,美国通过了法律开始推行Obama Care, 针对这部分很多是小企业的员工或者小商家、小企业主、没有任何医疗保险的人,要求商业保险公司为他们提供买得起的基本医疗保险。
需 要特别指出的是,由政府提供的Medicare和Mediaid并不局限于美国公民,只要在美国有合法身份、合法签证、合法居留的人都可以申请。象老夏这 种情况,他已满65岁符合申请条件,女儿在医院社工的帮助下替他申请了Medicare Part A 并获得批准,老夏住院两天近九千美元的费用全部由Medicare来支付,出院时医生还给老夏开了些口服药,这些药物则需自费,由老夏自己拿着处方去药店 买。
那 对于那些在美国既没有身份又没有钱的非法移民,他们看病怎么办?除了联邦政府,各个州政府其实还有相应的医疗慈善资金分配给各个医院,大医院多,小医院 少;医学院附属的教学医院多,社区医院少。拥有住院医培训资格的教学医院还有相应的教育资金,设立有慈善门诊,用于住院医的培训,也很好地服务了那些没有 医疗保险的人群。
我 所工作的医院,没有保险的病人大概占到病人总数的10%。这部分病人大多病情严重,有些甚至在医院一住数月,出于人道和医疗救助原则,医院必须向他们提供 同等质量的医疗服务,造成的费用上的缺口经常从政府慈善资金处得不到足够的补足,就只能医院自己消化,也包括将医院从其他有保险的病人身上挣到的钱补贴到 这里面,这也是社会的一种平衡吧。如果医院管理不善,就会导致入不敷出甚至关门倒闭。最近几年大纽约地区就关闭了超过一百家医院。
在 中国,由于整个社会尚未建立个人信用系统,因此各种服务包括医疗服务仍属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现金结算的阶段。以往这样的先交钱后看病的收费系统严重影响 延误了急重症病人的救治。现在,国家卫计委颁布了新规定,要求医院对急诊患者按病情轻重分级分类处置,对急性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创伤、急危重孕产妇、急危 重老年患者、急危重儿科患者开通绿色通道,先救治、后缴费。
我 们为这项规定叫好的同时,也必须回问卫计委一个问题:救治后收不上来的费用缺口由谁来买单?从我在国内做医生的同学朋友们处得到的反馈是卫计委回避了此要 害问题,国家财政也未对医院这部分支出做出补贴,而是由各医院自己买单。也就是说,这些费用多多少少会落实到救人的科室和医生头上,也就是谁救了人,谁还 得倒贴钱。
很 多年前我在国内某著名医院工作时就是这样,那时候医院还未实行预付住院押金的制度,时不时就有病人治好了病未交费就跑了,然后主管医生就得负责去追费,曾 有主治医就用自己个人的假期去外地追费,追不回来就得扣个人的工资奖金,辛辛苦苦的工作白干了。后来医院就有了规定,必须先交一万五的押金才能收入院。
这么多年过去了,换了种形式,问题却依然存在。
中 美都存在无力缴费病人的医疗费用缺口问题,只是在中国更突出。在美国,医疗保险系统广为普及,没有任何保险的病人仅占总人口的13%。中国实行的是政府性 质的社保,虽说覆盖人口广(三种社保统计数字互相有重叠,因此不准确),但个人需自付的比例很高,尤其是符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 60%,但可以报销的疾病种类和费用却非常有限;商业保险的比例仅占总人口的3%。据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字,中国个人支出占医疗总费用的比例 为45.7%(2015年国务院的目标是降到30%),而美国这部分费用则主要由商业保险来支付。
因此,开放医疗市场,鼓励支持非政府的商业保险的加入,也就是整个社会不同患病风险的人的共同风险分担,将有助于降低疾病来临时需个人自掏腰包的部分,帮助解决部分"看病贵"的问题。
在 美国,医院的资金还有另一项很重要的来源 - 社会捐助和私人慈善。捐助的人既有富翁也有普通人,捐助的款从十几块到上百万都有。美国的税法鼓励大家捐助,捐赠于任何慈善机构的钱都可以免税,因此很多 富人选择捐款,反正这些钱不捐的话,该交的税也得交,还不如捐到自己认为值得的地方,既省了税,又帮助了慈善公益事业,还替自己挣了个好名声,何乐而不 为?
我们医院有一面捐赠墙,凡是捐赠超过一千美元的人,名字都会刻在上面;每年医院也会举行一个仪式,感谢所有捐赠的人。
曾 经有一个富翁,家里人重病,在我们医院ICU住了很长一段时间。做为家属,他一一经历了探护、辛苦、疲劳、痛苦、茫然和心情的跌宕起伏。病人出院以后,他 深感做为ICU重症患者或者长期住院病人的家属们,他们在照顾病人的同时也需要休息,需要有途径了解与疾病相关的资讯,也需要情感上的支持。于是他向医院 捐款500万,建立了一个Caregiver Center, 为长期耗在医院、身心俱疲的重病患家属们提供一个休息和放松的地方。这里有沙发、电视,有咖啡机、冰箱和一些小零食,有电脑、可以上网,有杂志,有医院各 科室的信息小册子,还有两名兼职社工为家属们提供必要的服务和支持,甚至医院辅助治疗科也会过来为家属们提供收费的按摩服务。
类似这样的私人捐款弥补了医院资金的不足,也改善了医院的服务,利己利人,各方面都受益匪浅。
在美国,几乎所有医院都有专门处理社会捐助的部门,他们还会经常组织一些活动来宣传介绍医院的各项服务和项目,鼓励号召民众捐款,款项既可以由医院统一分配使用,也可以指定用于某个专项,这已经成为医院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
在中国,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近年来普通民众和富裕人群做慈善的越来越多,但做医疗慈善的还十分鲜见。嫣然天使基金算是一个,2006年11月基金成立,2012年成立了民办非营利性北京嫣然天使儿童医院,每年免费为600例来自贫困家庭的唇腭裂儿童进行手术和医疗救助。
十 几年前我出国前的最后一个月,曾在医院急诊见到这样一个病例:山西来的一个十几岁小孩,急性化脓性肺炎,高烧,胸片上肺里一个大洞。家里人砸锅卖铁凑了 2400元来北京看病,交不起一万五的住院押金,只能在急诊室用点不太贵的抗生素, 根本不足以控制他肺里的细菌。就这样,2400元没几天也就用完了。其实只要收住院,外科插管引流并辅以强有效的抗生素是完全可以治好的。后来大夫、护士 们凑了点钱资助他,让他可以在急诊室继续治疗。
从 那以后,我心里就有了个念头,想设立一个医疗慈善基金,专门资助象这样急性的、现有医疗水平完全可以治愈、仅仅因为缺钱而无法取得医疗服务的人。有一段时 间我很热衷于买彩票,心想中了头奖我就用来干这个。在买了很多次连个末奖也没中过以后,我就不再买彩票了。看来把梦想的实现寄托在彩票上是不靠谱的。
现 在国内一些大医院已经有这样的资金,用于给有困难的病人减免医疗费用。但光靠医院自己的支出,额度还远远不够。希望有一天,我的愿望可以实现;更希望有更 多普通民众和有识有钱之士加入到医疗慈善的队伍,有更多医疗慈善项目和慈善基金、慈善医院的出现,共同帮助贫困人群,为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生命保障和基本医 疗服务尽一份力。
肖丹华介绍
毕 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8年制,获临床博士学位。曾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内科住院医师培训,随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人类营养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 她在美国新泽西州大西洋医疗集团眺望医学中心完成内科住院医师培训, 并在该中心完成营养医学专科培训,成为美国医学专业委员会(ABIM)认证的内科医生和营养专科医生。 她是美国内科学会、 美国营养医学会、美国肥胖学会、美国华人医师集团(SCAPE)会员。 她擅长治疗复杂的营养代谢疾病, 包括围手术期及重症病人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她治疗肥胖经验丰富,愿意为具有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减肥方案。

- end -

供稿:肖丹华 - 美国新泽西州大西洋医疗集团眺望医学中心医生
审稿:蔡贞玉 - 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北京)产科主任
主审:胡灵群医生
图片来自网络

评论:0  | 查看:2130

快来抢沙发哟~
共 0 条
1
确认评论

最新公告

尊敬的产科同仁:

一年一度的助产盛会即将来临,经全国助产同仁们的共同选定,全国第七届"助产技术与管理培训班"暨2016年助产年会定于2016年10月29--31日在中国·北京盛大召开。助产姐妹们一路陪伴助产年会走来,逐步更新了服务理念和新的助产技术,重新认识了现代助产人的职责和助产服务模式,在促进助产专业回归、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率和会阴侧切率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助产学术交流品牌会议,本次会议海量征集产前产时产后论文及科研,并邀请有意向搞科研的临床及教育单位参加中国助产数据库的建立。

征文要求如下:

一、征文内容

   (一)孕妇学校的建设与运营

孕产妇健康教育模式及管理,孕产妇的健康教育方法、体重管理、胎教、运动等。

   (二)助产技术与管理

产房管理、新产程管理、自由体位分娩、无创接生、会阴缝合、催产素使用、产后出血等急危重症的抢救、新技术新理论应用等。

   (三)产科优质护理与服务

产前检查、产前咨询教育、产后护理、疤痕子宫分娩、无痛分娩护理、导乐陪伴、剖宫产术后护理、新生儿黄疸的护理、母乳喂养等

  (四)母乳喂养、产后恢复的理论与实践

母乳喂养咨询室的建立、特殊情况下的母乳喂养、母乳喂养与药物、新生儿心理,产后盆底肌的恢复、营养膳食等

  (五)积极心理学在产科的使用:用积极的语言对话,减轻孕产妇与产科工作者之间的压力,尊重孕产妇的知情同意权、分娩计划书、助产士门诊咨询方法 、预防产后抑郁等

  (六)医院助产教育的发展与实践。

如何带教实习生和毕业生,如果分级管理临床助产士等

 (二)征文要求

   1、原创,未在任何地方(网络、杂志、报刊等)发表。

   2、投稿邮箱cnzcs8@163.com,如有多媒体内容请刻成光盘后邮寄。自留底稿,不退稿,主题请标明"助产年会论文投稿"。

 3、请附作者介绍、邮箱、手机、通讯地址、单位名称、邮政编码和联系电话。

(三)征文录取

征集时间:2016年3月1日—9月10日,大会组委会择优录取,大会组委会将及时通知作者本人录取通知。录取征文将推荐给各大学术期刊发表,陆续刊登在中国助产士网 可在《今日助产》发表。

期待您的参与,与助产同行,共筑中国梦!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