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行医:隐私与尊重!

2015-04-07

中美医疗差异面面观之(一):隐私与尊重

作者 肖丹华
中美医疗的不同,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方方面面,够写一本博士论文的。第一条我想写的是两国医疗界对病人隐私和权利保护上观念的不同,这也是医患关系建立时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还 记得当年学医时,跟老师一起去看妇产科门诊,在那里,病人几乎毫无隐私可言。一溜排开十几张检查床,面对着同样一溜排开十几张医生的办公桌,虽然每张床前 也都有帘子拉着,可那帘子的缝大得可以走进去一个人,而且谁都可以一掀帘子就进去。帘子正对着的是一排玻璃窗,虽说是二楼,可我还是忍不住担心帘子掀起的 时候,对面楼上的人会看到帘子里面正大开着的腿。
那样的环境,虽说很多小媳妇大姑娘都不好意思,可也不得不脱衣解裤。久之,大家都习以为常。
等 到了美国才发现,原来人家在这方面做得这样好。每个病人都有单独的检查间,需要脱衣解裤的检查,一定会让病人换上专门的检查服,而且,绝不会让你当着别人 的面脱衣解裤,而是会让你先单独换好检查服后医生护士才敲门进来,大大减少了病人不必要的尴尬和紧张,也更好地保护了病人对自己身体的隐私权。
除 了身体上的隐私,更重要的是对病人病情隐私的保护。当年在国内做医生时,住院医们都住在宿舍楼里,下班了聚在一起,免不了说说各自的见闻。我们是一家全国 有名的大医院,来看病住院的名人明星不算少,大家经常指名道姓地说某某明星怎么怎么了,某某部长家里又怎么怎么了,谁也没有觉得有任何不妥。幸好大家还都 是老实孩子,没有谁把这些话传到外面去,当年也没有微博微信这些社交平台,娱记狗仔们也没有现在这样拼,否则,不知会有多少重磅八卦出台,而我们做为这些 名人的主管医生,无形之中已经侵犯了他们做为病人的隐私却浑然不知。
在 美国做实习医之前,医院对所有新上岗的人都进行了培训,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学习对病人隐私及其他所有信息的保护,甚至有非常详细的明文规定:电梯、走 廊、咖啡厅等公共场合不能讨论病人的病情;写有任何病人信息的纸张不能扔进普通垃圾箱,而应扔到特制的上锁的回收箱内,由医院统一销毁处理;医院的电脑每 人都必须用自己的ID登录才能使用,用完必须马上退出,以免旁人看到里面的内容;病人的病情只能向病人本人及病人签字指定的家属交待,其他人都无权知晓; 医院所有工作人员只能通过电脑查看与工作有关的、亲自经管病人的信息,查看其他病人的信息都属违法;没有病人的书面签字同意,任何人不能给病人拍照、录 像;等等等等,一大篇。
我曾学习过的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就曾发生这样一件事。某著名球队的某著名球星化名入住哥大医院,一些好奇的并不直接参与他医疗的医护人员想知道他到底得了什么病,通过医院的计算机系统查看了他的病历资料,发现后全部被开除。
我们医院也曾有本院职工生病后,某平时和她很熟的保安向某秘书打听她的病情,某秘书在未经病人同意的情况下私自查看了她的入院记录,发现她得了心脏病,告诉了保安,然后保安又告诉了某清洁员,于是几乎整个后勤部门都知道她得了心脏病。事后涉事的保安、秘书均被开除。
2013 年美国最有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也发生了一件轰动医学界的大案。一个妇产科医生,从2005年开始,偷偷用摄像笔拍了约7000名病人妇科检查的照片、 录像,存在个人电脑里,并未向任何人传播,后来被一个同事护士发现,报告了院方。这不只是违反了医院规定,而是已经构成了违法犯罪。医生马上被开除,警方 及FBI介入调查,医院及医生被起诉。事件最后以医院赔偿1亿9千万美元、该医生自杀了结。
对 比美国医院对病人隐私的高度尊重和保护,国内的医院和医生显然还严重缺乏这一意识。微信群里曾有一认真敬业的医生校友上传病人在手术室的照片到群里,看不 出病人是谁,他本人未觉不妥,群里其他在国内当医生的校友似乎也未觉有何不妥。而在美国行医的校友却马上指了出来,这样做不对,没有征得病人同意就拍照, 已经侵犯了病人的隐私权,更何况还上传到社交媒体。该校友马上撤销了照片。这样的事,在微博微信上并不少见。不能指责这些医生没有道德,只能说,国内整个 医疗界,保护病人隐私权的意识根本还不够,为了科研收集资料,为了宣传推广医院,为了其他任何原因,都可以随意给病人拍照、查看病人资料,而无需征得病人 同意。
医患关系一旦建立,除了医生要自觉保护病人的隐私外,还包括医患双方要互相尊重。从医生方面,尊重病人的知情权、自主权和对自己身体的支配权。
在美国,医生若要接触病人的身体包括检查身体,一定要先取得病人的同意。尤其是如果要检查隐私部位,一定要先告知病人。其实就是在检查之前,多说一句话和病人沟通一下:"我现在要听听你的心肺,摸摸你的肚子(或其他部位),可以吗?"
著 名作家六六曾发微博,说她家的大闺女在入职体检时遭遇医生触摸乳房和三角区,心中非常不爽。我相信,绝大部分医生都是好的,这个医生,也许就是正常体检, 检查乳房和浅表淋巴结包括腹股沟淋巴结,但就因为少了一句话,没有意识到这应该提前征得病人的同意,而产生了不必要的误会。
前一阵网上还报导过一件事,产妇生产以后医生正常查房,一屋子的人,包括一位轮转到此的男实习医, 结果产妇的丈夫对于有男的看了她媳妇非常不爽,事后打了该男医生。
其实妇产科中男医生特别多,他们大多还技术特别好。大家除了谴责该丈夫愚昧封建无知以外,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主管医生如果事先征询过产妇的意见是否可以让男实习医来看她,是不是就可以避免纠纷的发生?
在 美国也一样,有些病人会不愿意医学生、实习医、住院医看他们,由于宗教及文化习俗的原因,许多病人会对大夫的性别有要求。我们不能要求病人跟我们的认知相 同,但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如果病人不愿意实习医看他们,我们就不会让实习医来看。失去了一次学习机会,还有其他很多的学习机会,毕竟大部分病人都很配 合。在我的诊所也一样,偶尔会有住院医选修来此轮转,每次进入诊疗室之前,我都会先问病人介不介意住院医和我一起看他,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病人说过不愿 意。这让我深切体会到尊重和信任是互相给予的,你给了他充分的尊重,他亦会给你尊重和配合。
也许有人会说,中国人多,经济条件不好,医疗资源有限,不可能做到那么好,比如每个病人单独一个诊疗间根本就不可能,不能要求那么高。我以前也一直是这么认为的,直到去年夏天我在国内看病的一次亲身经历发生。
去 年我回国探亲,想借机看看中医调养调养身体,于是我一个也是医生的朋友给我推荐了一个名医。就诊的地方是名医堂,走高端路线,硬件设备超乎想像的好,所有 装修,包括电梯、窗户、家具以及候诊的长椅,都是枣红色实木,雕梁镂空,古色古香,配以嵌在墙上的大幅山水花草国画,让人赏心悦目。候诊大厅宽敞明亮,头 顶的小灯让人感觉温馨,旁边的冷热水自动饮水机更是让我意外。挂号收费也简便快捷,当然,收费是普通门诊的好几倍,因此病人也不多。整个就医的过程令人十 分愉悦,直到护士叫号让我进入医生的诊室。
诊 室面积很大,同样宽敞明亮,布置精美,还有一张干净整洁的检查床。可是,上一个病人还没有看完,护士就示意我进入诊室,在旁边的一张椅子上坐着等。所有 人,包括医生和他的两个学生,包括坐在前面椅子上的那个病人和站着的两个家属,都没有觉得有任何不妥。只有我,浑身不自在,听着那个男人继续讲着他老婆如 何面色晦暗,如何食不知味,我如坐针毡。我想站起来走到诊室外面去等,又怕人说我矫情,终于还是没动。
一 会儿,他走了,我被示意晋升到前面的椅子坐下,医生开始问诊,护士又叫了下一个病人进来坐在我刚才的位子上等。我觉得背后好像有无数的眼光在盯着我,硬着 头皮开始回答医生的问题。我的身体状况、月经规律、我的患病经历,凭什么就让背后这个毫不相干的陌生男人听了去?那一刻我意识到,中国普遍缺乏的对患者隐 私的尊重和保护,根本与钱无关,与医疗条件无关,而完完全全是观念的问题!没有这个观念,没有这个意识,即使医疗条件再好,侵犯病人隐私的事也还是会一再 发生!其实那天病人根本就不多,候诊大厅里安静平和,一点也不拥挤,护士只要打个小小的时间差,等上一个病人出来以后再叫下一个病人进去,就所有问题都解 决了。而这小小一步的改善,恐怕还要等上很多年。
在 这样的大环境下,出现姚贝娜的眼科医生的所做所为就不足为奇了。不可否认,他一定是名技术过硬也认真负责的医生,才会赢得姚父的信任。他为了挽救另一名患 者的视力,连夜工作到12点,也非常可敬。但他在个人微博上公布捐献者及受捐者的信息,还刊登姚贝娜眼角膜的照片及受捐者手术的照片,就已经严重侵犯了两 位病人的隐私权,损害了病人的利益,而更离谱的是,他居然带领记者在姚贝娜去世后进入太平间进行拍照!不要跟我说这个医生是无辜的,他能不知道那几个帮他 拎东西并和他一起走入太平间的人是谁?没有他做内线,记者怎能知道何时何地取角膜,何时何地做移植?没有他事先提供信息,受捐者手术的医院又怎能早早准备 了姚贝娜的大幅海报和大批白花,甚至准备现场搞个纪念活动?网上对他进行道德谴责的人也很多,若在美国,他和他所服务的医院的这种行为早已经超出了被道德 谴责的范围,而是绝对是要被开除、暂停行医执照并被起诉的节奏!医院也一样要坐上被告席!
诚 然,医患关系的改善有赖于医疗体制的改变,提高普通民众的就医素质和普及基本医学常识也十分重要,加强法制管理可以更好地保障医院的正常运作和医护的人身 安全。但是,从医院和医疗工作人员本身做起,如果我们能更好地保护病人的隐私和尊重每一位患者,那么,医患关系的改善是不是就可以从建立一个亮丽的互相尊 重、互相信任的医患关系开始呢?
肖丹华介绍
毕 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8年制,获临床博士学位。曾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内科住院医师培训,随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人类营养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 她在美国新泽西州大西洋医疗集团眺望医学中心完成内科住院医师培训, 并在该中心完成营养医学专科培训,成为美国医学专业委员会(ABIM)认证的内科医生和营养专科医生。 她是美国内科学会、 美国营养医学会、美国肥胖学会、美国华人医师集团(SCAPE)会员。 她擅长治疗复杂的营养代谢疾病, 包括围手术期及重症病人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她治疗肥胖经验丰富,愿意为具有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减肥方案。

- end -

供稿:肖丹华 - 美国新泽西州大西洋医疗集团眺望医学中心医生
审稿:蔡贞玉 - 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北京)产科主任
主审:胡灵群医生
图片来自网络

评论:0  | 查看:2230

快来抢沙发哟~
共 0 条
1
确认评论

最新公告

尊敬的产科同仁:

一年一度的助产盛会即将来临,经全国助产同仁们的共同选定,全国第七届"助产技术与管理培训班"暨2016年助产年会定于2016年10月29--31日在中国·北京盛大召开。助产姐妹们一路陪伴助产年会走来,逐步更新了服务理念和新的助产技术,重新认识了现代助产人的职责和助产服务模式,在促进助产专业回归、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率和会阴侧切率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成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助产学术交流品牌会议,本次会议海量征集产前产时产后论文及科研,并邀请有意向搞科研的临床及教育单位参加中国助产数据库的建立。

征文要求如下:

一、征文内容

   (一)孕妇学校的建设与运营

孕产妇健康教育模式及管理,孕产妇的健康教育方法、体重管理、胎教、运动等。

   (二)助产技术与管理

产房管理、新产程管理、自由体位分娩、无创接生、会阴缝合、催产素使用、产后出血等急危重症的抢救、新技术新理论应用等。

   (三)产科优质护理与服务

产前检查、产前咨询教育、产后护理、疤痕子宫分娩、无痛分娩护理、导乐陪伴、剖宫产术后护理、新生儿黄疸的护理、母乳喂养等

  (四)母乳喂养、产后恢复的理论与实践

母乳喂养咨询室的建立、特殊情况下的母乳喂养、母乳喂养与药物、新生儿心理,产后盆底肌的恢复、营养膳食等

  (五)积极心理学在产科的使用:用积极的语言对话,减轻孕产妇与产科工作者之间的压力,尊重孕产妇的知情同意权、分娩计划书、助产士门诊咨询方法 、预防产后抑郁等

  (六)医院助产教育的发展与实践。

如何带教实习生和毕业生,如果分级管理临床助产士等

 (二)征文要求

   1、原创,未在任何地方(网络、杂志、报刊等)发表。

   2、投稿邮箱cnzcs8@163.com,如有多媒体内容请刻成光盘后邮寄。自留底稿,不退稿,主题请标明"助产年会论文投稿"。

 3、请附作者介绍、邮箱、手机、通讯地址、单位名称、邮政编码和联系电话。

(三)征文录取

征集时间:2016年3月1日—9月10日,大会组委会择优录取,大会组委会将及时通知作者本人录取通知。录取征文将推荐给各大学术期刊发表,陆续刊登在中国助产士网 可在《今日助产》发表。

期待您的参与,与助产同行,共筑中国梦!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