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沂源县的卫生事业十分落后,政府根本不关心广大劳动人民的疾苦,全县没有一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私人开业者亦为数甚少,医疗水平低下,严重的缺医少药,人们有了病只能靠求神拜佛听于天命。天花、伤寒、麻疹、黑热病、疟疾、麻风、地甲病等传染病、地方病不断发生和蔓延流行,遇有传染病流行,更是无法抵御,死亡惨重,遍地荒冢。
解放战争后期,人民政府于1948年10月创立了沂源县大众诊所,这是沂源县第一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共沂源县委、沂源县政府对人民的卫生事业极为重视,认真贯彻中央制订的"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1950年10月在大众诊所的基础上设立了沂源县第一处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沂源县卫生院,即沂源县人民医院的前身,院址在西台村,有工作人员10人,首任院长庞承熙。从此,在沂源县的医疗保健史上开始了新的纪元。
1953年,国务院直接拨款给革命老根据地沂源县建设有纪念意义的医院。沂源县委、县政府决定用此拨款在县城南麻东南方二郎山新建建筑面积为930平方米,占地面积为30亩的县卫生院,设病床25张,人员由原先的10人增加到26人,分医疗、防疫、妇幼保健、后勤四部分,同月设立了化验室、配检验员1人。
1955年11月,医院成立中共沂源县卫生院党总支部委员会,刘纪富任书记,有党员6人。
1956年10月,县妇幼保健站、麻风病防治站相继成立,由县卫生院分离出支,各自独立办公。12月,县卫生防疫站正式成立,由县卫生院分离出支独立办公,自此,县卫生院成了以医疗为中心的综合性医院。
1959年,沂源县委、县政府决定把"沂源县卫生院"更名为"沂源县人民医院"。
1960年又在沂源县城东北角,即现在的健康路与胜利路交界处,征地12亩,新设门诊、病房110间,设病床60张,有工作人员61人。设内科、外科、中医科、药剂室、X光室、化验室、总务科等科室。
1963年,山东省卫生厅确定沂源县人民医院为全省三处重点建设的县级医院之一,拨来大中型医疗设备47台(件),由省级医院调来有较高水平的医护卫生技术人员十几名。从此,县医院的医疗设备和卫生技术水平一跃而居临沂地区先进行列。沂源县人民的一些常见病、多发病、腹部手术、妇科难产手术等,从此基本上不再出县城诊治。沂源县人民医院真正发挥了全县医疗技术指导中心的作用。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沂源县人民医院也受到了冲击,曾经一度医护不分,正常工作秩序被打乱,一些知识分子、技术骨干受到打击、迫害和岐视,严重地挫伤了他们的事业心和工作积极性,纷纷要求调离沂源,调离医院,人们的思想混乱,劳动纪律松懈,医护质量明显下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指引下,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好转,医院的各项工作很快得到振兴,医院的领导体制逐步强化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对医、护、技的质量控制、监测、检查、评价机制不断加强,各种管理组织体系相继成立。先后制定出了各级各类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各级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建立了各级卫生技术人员的技术档案,新建了门诊、放射、办公大楼,翻建了病房大楼、干部病房楼、制剂楼、职工宿舍楼、食堂楼,不断更新增添大中型先进的医疗设备,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人才等。为沂源县人民医院的发展和腾飞,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改革开放的20年来,沂源县人民医院无论是在规模、人员、设备、医疗技术、经济实力、职业道德、精神风貌上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规模方面,1978年医院总建筑面积6877平方米,其中医疗办公用房3400平方米,生活用房3477平方米,全是平房。1998年医院总建筑面积为29101平方米,其中医疗办公用房12972平方米,生活用房15572平方米,并且90%以上是楼房。医院2003年又新建17000平方米集中心吸引、中心供氧、中央空调、床头呼叫为一体的病房大楼,病房大楼的投入使用从根本上改善了病人的就医环境和住院条件。医院占地面积43912、86平方米,建筑面积35847平方米,业务用房建筑面积18730平方米。
床位数:1978年为190张,1998年为300张,2006年开设床位350张。
人员数:1978年为17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没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仅有10人,而1998年,卫生技术人员增加到352人,其中高级卫生技术人员有31人,中级卫生技术人员有58人,截止2005年底,医院有在职职工448人,其中医疗卫生技术人员402人,高级职称56人,中级职称170人,6名市级专业拔尖人才。
设备:1978年医院万元以上医疗设备仅有2件(台),1998年万元以上医疗设备增加到103件(台)。2006年万元以上医疗设备达189件(台)。
科室设置:1978年全院设有18个科室,1998年增设到35个科室,2005年医院科室为40个,分为13个病区,年门诊量18万人次,年出院病人9600人次。
医疗技术:1978年前,医院外科仅开设了普外科,到1998年外科除普外,还开展了胸外、骨外、泌尿外、神经外科等。内科由1978年仅能处理内科的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到1998年医院内科完全达到了国家规定的"二级甲等"医院的技术水平,对心血管、脑血管、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的各种疑难病症,均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恰当的、较先进水平的自治。
在医疗技术水平方面,不仅仅是外科和内科,20年来还先后上了许多新科室、新专业、新项目、新技术,填补了医院的许多空白。医院在引进人才和购置先进设备基础上成功地开展了80多项新技术:心脏直视手术、二尖瓣球囊扩张成形术、电视腹腔镜手术、断指(趾)再植术、断掌再植术、心梗溶栓术、股骨头置换术、脑肿瘤摘除术、肿瘤放疗、介入治疗、超声乳化人工晶体置换术、无痛分娩、无痛人流术等在全市区县级医院处于领先水平。同时医院重视加强急救中心建设,具有全方位抢救、急救条件,24小时随时为急、危、重患者服务。
近几年来医院加大科技兴院措施,引进1名心外科研究生、10名在职就读研究生,并先后筹资1200多万元购置了GE螺旋CT、DSA、惠普影像之星心脏彩超、钴60放疗机、日本岛津产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德国产腹腔镜、费森尤斯人工肾透析机等先进医疗设备80多台件。
医院1995年被国家卫生部命名为"爱婴医院",1996年被山东省卫生厅命名为"二级甲等医院",自1993年连续10年被淄博市消费者协会命名为"消费者满意单位",1998年被淄博市卫生局命名为"市级文明示范医院"1999年被淄博市委、市政府授予"市级文明单位",2000年被山东省消费者协会命名为"省级消费者满意单位",2001、2002、2003年被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评为"首批全国百姓放心医院",2004年被评为"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2006年3月被评为"首届诚信示范单位"。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沂源县人民医院现已成为淄博市区县级医院基础设施完善、仪器设备精良、技术力量雄厚、专业门类齐全、管理水平较高,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保健为一体的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纵观沂源县人民医院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兴旺发达的过程。沂源县人民医院的发展史,凝聚着几代职工集体和智慧和无私的奉献。是一部奋斗史,渗透着广大干部职工难以计量的心血和汗水;是一部拼搏史,铭刻着医院职工们知难而进,团结奋斗和感人事迹;是一部辉煌史,闪耀着全院干部职工不甘人后,勇争一流的进取精神。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在全院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沂源县人民医院将继续本着深化改革,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原则,把现代高科技与人文关怀有机结合,加强医院内涵建设,以此提高医院档次、品位和信誉,使医院更加贴近患者,贴近市场,贴近社会,让患者看病住院更加放心、舒心,让社会和百姓更加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