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恢复 | 坐月子没人照顾,几乎所有的月子病都被我落下了!

来源: 助产士网        浏览量:2199

分享到:
0
0

我产后1个月,尾骨疼痛、脚跟痛,出虚汗,恶露不绝,月子里,急性乳腺炎1次,用了3天的青霉素,但奶量相比之前少了很多。老公上班,我一个人带孩子,没办法,我请了月嫂,月嫂来了之后,说她们公司这种病人很多,发发汗都治好了。我不太信,之前我去市中医院医生告诉我产后身痛,不要发汗;建议艾灸。

 

咨询了同事,加上月嫂多次建议,我去发了汗。去了才发现就是一家门店,发汗的是店长,既然来了就发汗吧,喝了中药,进了发汗机;之后做了中药泥灸。回到家,我觉得还是疼,出汗比之前还多,没效果。很累,倒床就睡了。第二天全身游走疼,不停出汗。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我得了全身型产后月子病。

 

大部分产妇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产后怕得月子病,一个月足不出户、卧床休养、不能洗澡、不能刷牙,捂得严严实实。其实这种方式、包括发汗真能促进妈妈身体恢复吗?我们从产科康复医学角度来了解下产后如何休养:

 

1、夜间出汗

月子里多数妈妈会觉得易出汗,夜间出汗尤其明显,这是产后虚弱、不宜运动的表现吗?实际上这是身体在排出孕期体内多余水分的一种正常方式,也和产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有一定的关系。妈妈们睡一觉或者夜间起床喂奶,衣服、枕巾湿一片,不必太紧张,这样的症状持续时间因人而异,妈妈们注意及时更换衣物,保持身体干爽,喂奶时不要着凉感冒,活动后保持适宜的饮水量。

 

不论剖宫产还是顺产,鼓励妈妈早下地、多下地活动,哪怕下地觉得伤口疼痛,也要多转换到直立位,步行可作为主要运动方式。早期下地活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症状;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避免废用性肌萎缩,保持良好心肺功能。

 

2、腰痛、足跟痛

孕妈在孕期会增长大约15-25%的体重,随之而改变的体态,身体重心前移导致腰椎前凸和骨盆倾斜,给韧带、肌腱、关节带来了额外的负担,加之孕期体内分泌的松弛素、孕激素,增加了关节囊、韧带的松弛度,常出现腰痛、足跟痛等症状。

 

喂奶时辅以良好的腰部支撑,卧位转到站立位时,可以轴向翻身、再用胳膊支撑身体做起。产后妈妈可以合理利用腹带和骨盆带。带二宝的妈妈抱老大时,采用蹲马步式,用腿部力量蹬起代替腰部的屈伸动作。如果身体部位疼痛严重,不宜缓解,则建议找专业康复医生检查,制定积极的康复治疗方案。

 

3、会阴坠胀感、漏尿

孕期、分娩过程中盆底肌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从而表现为盆腔脏器脱垂、性生活障碍、二便功能障碍等。有些妈妈在孕后期感到会阴坠胀感、漏尿等,有的产后症状也不缓解,打个喷嚏、大笑就漏尿,需要带着卫生巾活动以防裤子浸湿,或者夫妻生活时总是听到噗嗤的声音传来,这些现象均提示你的盆底肌该定期保养了。

 

42天左右常规评估盆底肌功能,不要惧怕测试时放在阴道内的小小电极,它只是为了正确、科学的评估盆底肌力量的大小、根据检测结果,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和训练方案。此外,除了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外,康复治疗师可以指导盆底肌功能锻炼,改善症状,提高"幸福指数"。

热门推荐:

0 条评论

全部评论: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