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手术切口部位的感染仍然是最常见的外科手术并发症。大约5%的手术患者会发生外科手术部位的感染而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手术风险增高。感染控制措施的一大进展之一就是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然而,依据患者的个体化原则,不加区别的应用抗生素与耐药菌的产生相关。因此,把握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指征及时间,对临床医生来说相当重要。本文目的是综述预防手术切口部位感染的证据和妇科手术抗生素正确预防性应用。
背景
妇科感染的病理生理学和微生物学
随着手术部位污染细菌的数目和毒力的增强,术后感染的风险增高。手术和外源性物质的使用,例如缝线,进一步的增加感染的风险。同时,宿主全身或局部的免疫机制抑制增加了细菌种植和感染几率。组织内的抗生素提供了一个增强宿主自然免疫保护功能的手段。细菌的耐药机制可能通过使微生物逃避预防性应用的抗生素而导致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大部分手术部位感染的病原体来源于患者皮肤或阴道的内源性菌群。当皮肤切开的时候,暴露的组织就存在内源性感染的风险。这些微生物通常包括需氧的革兰氏阳性球菌(如葡萄球菌),当切口靠近会阴或腹股沟时,也可能包括粪便菌丛(如厌氧的细菌和革兰氏阴性需氧菌)。当手术时打开阴道,手术部位暴露于厌氧和需氧的多种微生物菌群中。按照手术切口分类系统,(Surgical Wound Classification system)这些手术被划分为清洁-污染切口(见下表)。由于复杂的阴道菌群的改变而导致潜在的厌氧病原菌浓度升高,与子宫切除术后残端蜂窝组织炎发生的风险相关。这些微生物也可能在手术时向腹部切口处扩散。而且,皮肤微生物(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酿脓葡萄球菌)能导致腹部切口感染。妇科手术操作,例如腹腔镜或开腹手术,术后的感染往往是由于皮肤细菌的污染而并非来自阴道的细菌迁徙感染所致。
可能损伤宫颈内口的手术操作如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宫腔声学造影、宫内节育器放置、子宫内膜活检、输卵管染色素通液法和诊断性刮宫术,都可能导致阴道上段和宫颈内口才能发现的微生物在子宫内膜和输卵管的种植。然而,术后感染却很少发生,且常倾向于发生在有盆腔感染病史或手术时发现既往有盆腔炎的患者(例如,输卵管积水)。当选择预防性抗生素或治疗术后感染时,不论是子宫内膜炎或是盆腔感染性疾病,都应该考虑到多种微生物感染的特性。